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韩佳益
吉林省白城市第十三中学 137000
摘要: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议题。历史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关乎学科知识的掌握,更指向学生历史思维、价值观念及文化认同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探索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的创新实践,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科育人实效的关键突破口,旨在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当代教育正经历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深刻转型,核心素养作为贯穿学科教学的主线,重新定义了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与实践逻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唯物史观为根基,通过时空关联、史料互证、解释生成及家国共情等维度,为学生构建理解人类文明演进的多维视角,使其在历史情境的还原与反思中发展高阶思维,积淀文化智慧。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利用历史学习凝练的关键能力体系,彰显学科育人价值。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根基,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解析历史演进规律。依托时空观念定位特定场域中的历史现象,构建动态发展脉络。通过史料实证培养批判性思维,以史料考辨与互证重构史实,培育实证精神。基于实证展开历史解释,形成多维度辩证阐释的理性认知。最终升华为家国情怀,立足中华文明演进脉络,熔铸文化认同与责任担当[1]。
二、核心素养理念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理念作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导向,深刻影响着学科教学的价值定位与实践方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强调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关键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历史教学不仅促进学科知识的结构化整合,更通过史料辨析、因果探究、价值判断等学习活动,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与人文底蕴,使其在历史认知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文化认同[2]。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聚焦时空观念,构建历史脉络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需依托对历史事件的多维关联与动态分析。教师可整合时间线索与空间分布,引导学生建立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认知。例如,在讲解“三国鼎立”这一主题时,教师可先以动态时间轴呈现东汉末年至三国形成的宏观进程,标注关键节点如黄巾起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魏蜀吴政权的建立时间,同时结合地图直观展示三方势力的地理分布与战略要地。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何赤壁之战成为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转折点?从地理环境与军事布局的角度分析其影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中长江天险的位置、曹军南下的路线以及孙刘联军的水战优势,将时间线索与空间要素深度融合,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与演变逻辑。教师进一步串联政权更迭、经济重心转移及民族交融等内容,帮助学生在纵横交错的时空框架中理解三国时期的分合逻辑及其对后续历史的影响。
(二)深化史料研析,培育实证思维
历史学科的实证思维培养依赖于对史料的深度挖掘与批判性分析。教师可通过呈现多元史料类型,引导学生从信息提取、来源辨析及互证推理等层面展开探究,逐步建立“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3]。以“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展示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商队图、唐代墓葬出土的胡人俑、阿拉伯文献对长安城的记载等不同载体史料,提出核心问题:“这些史料分别反映了丝绸之路哪些方面的历史价值?如何通过互证还原丝路的全貌?”随后,教师指导学生从史料类型出发,分析壁画中的骆驼商队体现的贸易形式、胡人俑服饰折射的文化交融、阿拉伯文献视角下的都城繁荣等不同维度信息。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史料的时间属性,对比不同文明视角下的记录差异,并追问:“若仅凭单一类型史料,能否全面评价丝绸之路的影响?为何需要多重证据链支撑历史结论?”教师以递进式的设问,引导学生理解史料的严谨性。
(三)融汇家国情怀,涵育价值认同
家国情怀的培育需将历史叙事与价值体悟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文明脉络中感知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以“五四运动”教学为例,教师可依托历史人物抉择与社会思潮变迁,揭示事件背后的家国责任意识。课堂中,教师以《新青年》创刊词、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节选及巴黎和会影像等素材创设情境,提出核心问题:“五四青年如何平衡个人理想与民族命运?他们的选择对当代青年有何启示?”教师分析《新青年》从思想启蒙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转向,引导学生关注陈独秀、鲁迅等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中的角色演变,追问:“为何新文化运动后期‘德先生’‘赛先生’的倡导会与反帝爱国运动紧密结合?”借助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史料,教师进一步对比北洋政府妥协态度与学生、工人群体的抗争行动,启发学生思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传承。为强化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教师可引入当代青年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领域的案例,设问:“百年后的今天,五四精神应以何种形式延续?”回溯历史语境中的个体抉择与集体觉醒,学生得以在思想碰撞中理解爱国主义内涵的时代演变。
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立足学科本质与育人目标,以时空关联、史料互证及家国共情的教学实践,重构了历史课堂的能力培养路径。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设计能够突破传统知识传授的局限,在历史逻辑的探究中厚植理性思维,在文明对话中唤醒文化自觉。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策略的实践转化,推动历史教育从“知史”向“识势”跨越,为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的时代新人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孙美杰.基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以“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5,(03):4-6.
[2]孙明堂,李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教育史教学策略探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32):30-33.
[3]郑燕华.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亚太教育,2022,(05):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