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曹洪勋
宁夏师范大学 宁夏固原 756099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正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阅读理解作为语言输入与思维发展的核心载体,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当前,多数高中学生在英语阅读中仍存在被动接受、依赖教师讲解、缺乏自主调控能力等问题,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如固原市西吉中学,学生普遍面临词汇量有限、文本理解浅层化、应试技巧与实际能力脱节等困境。
一、元认知策略的核心内涵
元认知的本质是“对认知的认知”,包含三个核心要素:
1. 元认知知识:指学习者对自身认知特点、任务要求、策略有效性的了解。例如,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科普类文本的理解弱于故事类文本”,或“略读适用于找主旨,精读适用于析细节”。
2. 元认知体验:指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认知或情感感受,如“这段文字读起来很流畅”“这个观点我不太认同”,这些体验会直接影响策略的调整。
3. 元认知监控:指对阅读过程的实时调节,是元认知策略的核心环节,如“发现没读懂,立刻放慢速度重读”“意识到时间不够,切换到略读模式”。在英语阅读中,元认知策略将孤立的“读文章”转化为有目标、有方法、有反思的完整过程,使学生从“盲目阅读”走向“理性阅读”
二、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阶段——计划策略的落实
计划策略是元认知的起点,能帮助学生建立阅读预期,减少盲目性。西吉中学学生基础薄弱,教师需通过具象化指导降低策略运用难度。
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三 Unit 4“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阅读课
1. 激活背景 :教师展示太阳系图片,提问 :“What do you know aboutthe solar system?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词汇(planet, gravity 等),建立新旧知识联结。
2. 预测内容:让学生观察标题和插图,进行预测
3. 设定目标:针对学生基础差异,提供分层目标:
- 基础层:找出3 个关于地球形成的关键时间点;
- 提高层:概括每个阶段的主要变化;
- 拓展层:分析作者用“story”比喻地球历史的原因。
实施效果:课后调查显示, 82% 的学生表示“知道这节课要找什么”,较未实施计划策略前提升 45% ,课堂走神现象明显减少。
(二)课中阶段——监控策略的培养
监控策略是提升阅读效率的关键,尤其适合西吉中学学生应对“生词多、长难句多”的文本障碍。
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四 Unit2 “Working the land”精读课
1. 标记法训练:教师示范如何用不同符号标记文本:
- “?”表示不理解的句子;
- “→”表示指代关系(如it 指代前文内容);
- “△”表示影响理解的生词。
学生按此方法阅读第一段,随后统计标记数量,教师引导分析:“多数同学标记了‘hybrid rice’,谁能通过上下文猜猜意思?” 学生发现后文“crossed different species of rice”,推断出是“杂交水稻”。
2. 自我提问设计:提供问题框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 段落主旨: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Paragraph 2?
- 逻辑关系:Why does the author mention“hunger”in this part?
- 个人理解:Do I agree with Yuan Longping’s opinion? Why?
3. 实时调节指导:当学生抱怨“读得慢”时,教师示范“意群阅读” 技巧(如将“Yuan Longping / who was born in 1930 / has devoted his life to / developing hybrid rice”划分为意群),并让学生练习对比“逐字读”与“意 群读”的效率差异。
实施效果: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对长难句的处理时间平均缩短 30% ,65% 的学生能主动运用“上下文猜词”代替“立刻查字典”。
(三)课后阶段——评估策略的强化
评估策略能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形成长效学习机制,弥补西吉中学学生“学过就忘”的短板。
教学案例:阅读课后“三维反思表”应用
教师每周收阅反思表,针对共性问题(如“不会分析比喻”)在下次课设计专项训练,同时选取优秀反思案例进行班级分享。
实施效果:一学期后,学生在“推理判断题”的正确率上提升 27% ,78% 的学生表示“知道自己阅读时的弱点在哪里”。
三、实施建议
(一)分阶段渗透,降低策略习得难度
针对西吉中学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将元认知策略训练分为三个阶段:1. 模仿期(1-2 周):教师全程示范策略运用(如“我现在要预测这
篇文章讲什么,先看标题……”),学生机械模仿;
2. 练习期(1-2 个月):提供策略 checklist(如阅读前必做 3 件事),学生按清单操作,教师及时纠错;
3. 内化期(长期):逐步撤去支架,让学生自主选择策略,通过小组互评促进反思。
(二)策略显性化,破解“知易行难”困境
多数学生知道“要计划”,但不知道“如何计划”,需教师将隐性思维显性化:
语言示范:“我注意到这个词反复出现,可能是主题词,这是我判断的依据……”
可视化工具:用流程图展示“监控- 调节”过程(如“没读懂 $$ 回读第一段→联系因果词→理解了”);
错误剖析:呈现学生的典型错误案例(如“因没监控时间导致题没做完”),集体分析原因。
(三)结合地域特色,优化策略训练内容
阅读关于“环境保护”的文本时,引导学生计划“寻找与西吉退耕还林相关的信息”;
监控策略训练中,选用包含当地方言词汇(如“山峁”“塬”)的改编文本,训练学生通过注释猜测词义的能力;
评估反思时,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如“用今天学的策略读了家里的农药说明书,发现很有用”)。
(四)构建多元评价,保障策略持续应用
1. 过程性评价:将策略运用情况(如反思表质量、课堂监控表现)纳入平时成绩,占比不低于 30% ;
2. 学生互评:小组内用“星级评分”评价同伴的计划合理性、监控有效性;
3. 档案袋评价:收集学生不同时期的阅读日志、反思表,直观展示策略运用能力的进步。
四、结论
元认知策略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科学路径,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成绩,更在于培养“会学习、能调控”的自主学习者。在西吉中学的实践表明,通过计划、监控、评估策略的系统训练,即使是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显著提升阅读效能感。然而,策略培养是长期过程,需教师避免“一蹴而就”的功利心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元认知策略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如利用 APP 记录阅读监控数据),以及针对不同文体(如新闻、小说)的策略差异化训练,为欠发达地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更精准的支持。总之,元认知策略的应用不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的升级——它让学生从“学会阅读”走向“会学阅读”,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核心素养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