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阜阳红色资源涵养家国情怀:高中历史主题教学实践模型建构研究
吴燕飞
安徽省太和中学,安徽 太和236600
摘要:本研究立足阜阳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聚焦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育的现实需求,探索红色资源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通过问题剖析揭示当前红色教育存在的资源闲置、教学浅表化、路径缺失及协同不足等困境提出以“价值定位—主题整合—多元实践—协同支持—评价创新”为核心的实践模型。结合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设计本土红色资源与课程知识有机衔接的教学案例,旨在构建“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并重”的历史教学模式,为新时代高中历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阜阳红色资源;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学;主题教学
引言
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历史认知与价值认同的关键纽带,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普遍面临情感培育与知识传授“两张皮”的困境,尤其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存在资源利用表层化、教学方式单一化等问题。阜阳作为皖北革命老区,拥有四九起义旧址、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等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些承载着地方革命记忆的鲜活素材为破解教学困境提供了独特优势。本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依托,通过系统整合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尝试构建主题式教学实践模型探索历史课堂中知识学习与精神传承的融合路径,为新时代高中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注入地域文化的深层滋养。
一、问题剖析:红色资源“育人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境表现
(一)资源未入课堂,红色文化“沉睡”在地域空间中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体系中本土红色资源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存在显著断层,教材编排的标准化特征导致教师群体普遍形成固定思维,习惯于将课程内容局限于国家统编教材的知识范畴,缺乏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主动挖掘意识,进而造成阜阳丰富的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历史档案等红色文化元素长期处于"沉睡"状态,未能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教师授课过程中忽视地域红色基因的传承价值,将历史教学简化为时间轴与事件点的机械记忆,使得学生难以建立对家乡革命历史的立体认知,割裂状态使得红色教育资源闲置,更弱化了历史学科承载的德育功能,导致家国情怀培育成为漂浮于教学表面的空泛概念。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缺乏将地方革命斗争史与国家历史进程有机结合的自觉意识,使得红色文化的时空坐标难以在课堂中确立,学生无法在具体情境中感知革命精神的历史穿透力。
(二)教学模式固化,红色教育停留于感性层面
现有历史课堂对红色资源的运用多停留在浅层认知维度,教师常以故事讲述配合图片展示的单一模式开展教学,程式化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课堂活动止步于革命事迹的感性描述,缺乏对历史事件内在逻辑的理性剖析,导致红色教育沦为表面化的情感渲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零散的革命记忆片段,难以形成系统的历史认知框架,更无法实现革命精神与当代价值的有效衔接。部分教师虽尝试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效果,但过度依赖视听刺激的教学设计反而冲淡了历史教育的严肃性,使红色文化传播陷入娱乐化窠臼。浅尝辄止的教学模式导致家国情怀培育成为阶段性、碎片化的教学点缀,未能形成持续深入的教育影响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瞬时情感共鸣难以转化为持久的价值认同,红色教育的育人实效大打折扣[1]。
(三)缺乏系统路径,地方资源融入教学缺少模型支撑
地方红色资源转化为有效教学要素的过程面临系统性缺失的困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缺乏明确的整合路径,对红色素材的选取标准、呈现方式、教学衔接等关键环节缺乏科学规划,导致红色文化元素与课程标准的对接出现错位,既可能造成教学重点偏移,也可能导致课时分配失衡。由于缺乏规范化的操作模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陷入两难境地:既要保证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又要兼顾地方特色的融入需求,双重压力导致红色教育流于形式。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拼盘式"教学设计,将红色资源简单附加于既定教学内容之后,未能实现地域革命史与国家发展史的有机融合,机械叠加的教学方式既割裂了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更削弱了红色文化特有的育人价值,使得家国情怀培育沦为孤立的教学环节[2]。
(四)校地联动薄弱,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机制待建
学校与地方文化机构之间尚未形成稳定的协作关系,严重制约红色资源的教学转化效能,纪念馆、档案馆等文化单位的教育功能开发不足,其专业资源未能有效对接中学教学需求,导致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口述史料、文献档案长期尘封。教师群体普遍缺乏实地调研与资源采集的常态化渠道,教学素材更新严重滞后于地方红色文化的研究进展,且学校课程设置与地方文化活动的时空协调存在障碍,革命纪念日等特殊时间节点的教育契机未能得到充分把握,校地分离状态使得红色教育局限于校园围墙之内,割裂了历史认知与现实感知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封闭的教学环境中难以建立红色文化的立体认知,家国情怀的培育因缺乏真实场域的体验支撑而显得单薄无力,协同育人机制的缺失导致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潜能无法得到充分释放[3]。
二、实践路径:构建红色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模型
(一)明晰价值定位:红色资源是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育人基点
历史教育既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过程,红色资源作为民族记忆的载体承载着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与奋斗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与现实的深层联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不仅是课程内容的补充,更是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要素。教师通过挖掘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精神内核,将抽象的历史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教育素材,使学生在理解历史脉络的同时自然产生对民族精神的情感共鸣[4]。
以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五四运动影响”时可引入阜阳“四九起义”的红色资源,通过对比分析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生的爱国宣言与阜阳起义青年散发的《告皖北同胞书》,引导学生思考:地方革命实践如何呼应全国性爱国浪潮?结合起义军使用的土制武器、手绘作战地图等实物资料,构建“觉醒年代的地方回响”认知图谱。教师需要在模型基础层建立价值筛选机制,制定《阜阳红色资源教学适用性评价量表》,从历史契合度(与课标关联性)、教育感染力(情感共鸣度)、现实延伸性(当代价值转化)三个维度对红色资源进行分级分类。如将"四九起义"定位为"革命精神载体",其手写宣言、作战地图等实物纳入"理想信念培育"资源库;"淮海战役支前档案"归类为"群众史观阐释"素材库。
(二)主题引领整合:构建“红色资源+核心主题”教学模型
主题式教学强调以核心概念统领教学内容,为红色资源的系统融入提供了有效框架,教师需从课程标准中提炼与红色文化高度契合的教学主题,围绕主题构建包含教材知识、地方史料、现实思考的立体化内容。整合并非简单堆砌素材,而是通过主题线索实现国家叙事与地方记忆的有机统一,使学生在多维度探究中形成完整的历史认知图景。
教师可以采用"教材主题+地域特质"双轨整合策略,以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单元主题为经线,提炼"革命道路探索""抗战精神铸就"等6大核心主题;以阜阳红色资源特质为纬线,形成"起义记忆""支前文化"等4类地域主题,通过主题矩阵实现精准对接,如将"人民解放战争"单元与"支前文化"主题交叉生成《从独轮车看民心向背》主题单元。教师先展示阜阳临泉县“千辆独轮车支前”的档案照片,对比山东沂蒙山区“红嫂乳汁救伤员”的经典案例,设计“民心向背的力量密码”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分析《阜阳战勤日记》中记录的粮草运输路线、宿县《支前公约》的组织条例,结合陈毅元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论述,提炼“物资保障—组织动员—精神凝聚”三位一体的分析模型。在此过程中,阜阳普通民众制作的军鞋、书写的支前家书等实物成为诠释“人民战争”本质的生动载体。主题整合的关键在于建立地方实践与历史规律的逻辑纽带,当阜阳支前民工的扁担与教材中淮海战役地图形成时空对话,学生便能从具体而微的地方叙事中领悟“江山就是人民”的深刻内涵。
(三)多元教学路径:推动“沉浸—探究—表达”一体化学习体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维度的学习体验更能促进深度认知,沉浸式环境营造历史情境,探究式学习培养思辨能力,表达性输出巩固价值认同,三者结合可形成完整的育人闭环,教师要突破传统课堂边界,通过资源重组和活动创新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完成知识建构与情感升华。
以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教学为例,教师可依托阜阳“千里跃进大别山”红色资源设计学习路径,在沉浸阶段组织学生参观阜阳革命烈士纪念馆,通过线上技术“走进”刘邓大军在阜阳沙河岸边的作战指挥部,观察手绘布防图与电台发报机的实物细节,触摸复刻的军粮袋与草鞋;探究阶段设置思辨任务:“从馆藏《挺进大别山行军日志》中的宿营记录分析,为何刘伯承强调‘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引导学生对比教材中陕北、山东战场的战略布局,结合阜阳界首“军需转运站”的档案照片,理解中原突围的战略意义;表达阶段开展“红色记忆守护者”项目,要求学生采访当地参战老兵后代,整理口述史料并制作《大别山足迹》数字故事地图,标注阜阳境内重要战斗遗址与群众支援路线。学生在三维互动模型中同步呈现历史文献、地理信息与口述记忆,完成从感性体认到理性建构的价值升华。
(四)区域协同支持:构建“校地共育”协同育人机制
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需要突破校园围墙,建立多方联动的育人格局,校地协同机制能够将分散的社会资源转化为系统化的教育要素,使红色文化传承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教师需要建立"四位一体"协同机制,与纪念馆联合开发《红色阜阳》校本课程;搭建"阜阳红"教学资源库;设立"双导师制"并创建"行走的思政课"品牌;结合历史事件周年开展主题活动。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为例,联合阜阳和平广场抗战纪念馆开发课程,教师展示“阜阳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复原1938年阜阳青年抗战宣传队的街头演讲场景,保留《抗战壁报》原稿与木刻版画工具,教师还需邀请纪念馆研究员、地方史学者与师生共同破译馆藏《皖北抗日救亡团体登记册》中的密语符号系统,如“商行”实为地下交通站代号,“货单”隐含军需传递信息。当学生发现阜阳“文化界抗敌协会”的演出剧目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剧目单的高度重合时,协同系统即时推送陕甘宁边区与皖北根据地文艺宣传的关联史料,构建全域抗战文化网络认知模型。
(五)评价机制创新:建立过程性导向的育人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评价过于侧重知识掌握度,难以全面反映红色教育的育人成效,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实践能力、价值认知等方面的动态发展,通过多维度观察记录其成长轨迹,评价需强调参与体验中的真实收获,而非单纯考核记忆强度,更符合价值观教育的本质规律。
在教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时,教师围绕阜阳“淮海战役支前模范县”资源设计评价模型,学生先解读《阜阳县支前委员会工作条例》的批注变化,追踪其从关注粮草数量到发现“公平秤”“民主评议”等群众动员智慧的思维进阶。随后教师分析学生在“支前民谣”研讨中建立的关联:将阜阳民歌《送郎参军》与山东《沂蒙山小调》、陕北《拥军秧歌》进行旋律与歌词的跨地域对比,评估其理解“解放区文化共同体”概念的深度。最后教师运用语义分析工具可视化学生撰写的《从独轮车到民心秤》调研报告中关键词权重变化,如“公平”“奉献”“集体”等概念的频率提升,反映家国情怀的内化程度。评价系统自动识别学生提出的“当代乡村振兴与支前精神的延续性”等创新观点,触发《阜阳脱贫攻坚档案》拓展阅读建议,形成素养培育的动态调节回路。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探索证实了地方红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独特育人价值,以阜阳革命史实为纽带,构建的主题教学模型既实现了教材内容与地域文化的深度对话,更通过沉浸式、探究式的学习体验使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承的价值认同。实践中形成的“校地协同”“过程评价”等机制为红色教育资源转化提供了可操作性框架,教师需进一步关注教学模型的普适性优化,探索数字化时代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应用,使历史教育真正成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工程。
参考文献:
[1]潘元生.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高考,2025,(13):144-146.
[2]王新燕.高中历史教学中主题式教学的有效运用[J].高考,2025,(10):35-37.
[3]宫逸云.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课堂中主题式教学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5,(10):103-106.
[4]储蓉蓉,胡峰.主题引领的高中历史单课教学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5,(07):73-77.
课题研究项目:本文系阜阳市2024年社科规划课题,课题题目“依托阜阳红色资源涵养高中学生家国情怀研(立项编号FSK202407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