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创新
鞠放
沂水县商务发展服务中心
引言
事业单位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主体,其财务管理规范程度直接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与公益目标实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财务行为”,但实践中仍存在制度执行偏差、监督效能不足等问题,制约内部控制作用发挥。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强化内部控制效能,成为提升事业单位治理能力的关键命题。
一、内部控制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在关联解析
内部控制作为组织为实现目标而建立的风险防控机制,其核心在于通过制度约束、流程规范和责任界定,保障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有效性。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这一机制并非简单的“附加工具”,而是贯穿预算编制、资金使用、资产监管等全流程的核心支撑——它既是财务活动合规性的“守门员”[1],也是资金使用效率的“校准仪”。目标协同是两者关联的基础。事业单位以提供公共服务为根本宗旨,财务管理需围绕“资金安全、使用高效、服务公益”展开,而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正是通过风险管控确保组织目标实现,二者在“服务公益属性”上形成天然契合,共同指向财政资金的规范使用与公共服务效能的提升。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运行中的现实困境
(- ) 制度执行的偏差性表现
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是提升管理效率、确保资金安全、促进合规运营的重要手段。[2] 然而,其中制度执行的偏差性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环节。首先是预算编制环节,部分单位对“全口径预算”“零基预算”等制度要求理解存在偏差,将复杂的预算测算简化为“上年基数加增长”的惯性操作,导致预算内容与实际业务需求脱节;其次是收支审批环节,一些财务人员为提高“办事效率”,对“分级审批”“双人复核”等流程进行选择性执行,遇紧急事项时甚至跳过关键审批节点直接办理;最后是资产处置环节,个别单位对“国有资产处置需公开竞价”的规定把握不准,以“内部调剂”“协议转让”等名义简化流程,造成资产价值评估失准。
( 二) 监督机制的滞后性特征
监督机制的滞后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监督主体协同不足,部分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机构各自为战,前者侧重财务合规性检查,后者聚焦违纪行为查处,双方在监督计划制定、问题线索共享上缺乏有效联动;其次是监督时序失衡,一些单位更倾向于在财务活动结束后开展“查错式”检查,对预算执行、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的“过程跟踪”投入不足,导致风险隐患难以及时发现;最后是监督结果应用薄弱,部分单位将监督报告视为“存档材料”,未将检查发现的问题与部门绩效考核、责任人评优评先直接挂钩,监督的警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 三) 风险防控的薄弱性环节
风险防控的薄弱性环节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场景。一是政府采购环节,部分单位对供应商资质审查、采购需求论证等防控措施执行流于形式,仅依赖“最低价中标”简单标准,对潜在的围标串标、以次充好风险缺乏动态监测;二是项目资金管理环节,一些单位虽制定了资金使用计划,但对预算执行进度、支出合理性的跟踪预警不足,当出现超支或挪用迹象时,难以及时启动调整机制,导致风险从“小偏差”演变为“大问题”。
三、基于内部控制强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 强化制度刚性约束,提升规范执行效能
内控作为组织的一种关键制度安排与管理活动 , 可以加强风险控制 , 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组织管理绩效。当前,事业单位服务需求和参与领域更加多样化,业务要求更加复杂化 , 其财务风险管理显得越发重要。[3] 因此,应从制度细化、流程管控、责任明确三方面发力,构建具有操作性和约束力的执行体系,使财务制度真正成为刚性约束。
围绕关键业务环节制定操作细则。现行制度多为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操作标准,导致不同人员理解不一、执行随意。可组织财务、业务、法务等多方联合编制《财务操作手册》,将预算编制、收支审批、资产处置等重点事项逐项拆解,明确标准与步骤。如预算编制中,细化“零基预算”适用范围及调整依据,明确“全口径预算”包括哪些项目支出;资产处置中,规定公开竞价的起拍标准、评估流程及审批层级。所有细则配套流程图与常见问题答疑,确保操作便捷、理解清晰,降低人为判断空间,提高制度一致性。
( 二) 完善监督协同体系,增强动态管控力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所面临的财务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加强内部控制已经成为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防范财务风险,保证单位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监督效能提升不能依赖单一部门的“单兵作战”,而应通过“多方联动、全程嵌入”的方式,构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协同监督机制,实现监督从碎片化向系统化、从滞后反应向主动预警的转变。
建立跨部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打破监督协同壁垒。可设立季度监督联席会议,由分管领导牵头,财务、审计、纪检监察及业务部门负责人共同参加。会议内容聚焦通报上季度发现的共性问题、明确本季度监督重点和协调跨部门问题处理。这种机制化会商,有效避免了“监督空转”和“盲区重叠”。
( 三) 构建风险预警框架,降低管理潜在损失
在现代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日益受到重视,部分事业单位已经意识到从内部控制视角来优化预算绩效管理,可以进一步提升其运营效率与效果。[5] 财务风险防控应从“问题发生再处理”升级为“苗头显现即预警”,通过指标量化、分级响应、预案处置和动态优化,实现风险的前置管控和高效化解。围绕重点领域设定可量化的风险评估指标。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多集中在政府采购、项目资金管理和资产处置等环节,需结合实际业务设定精准指标。
第二,建立分级响应的预警机制,提升风险反应速度。根据风险指标的阈值设定“低、中、高”三级预警。例如,“预算执行偏差率”低于 10% 为绿色,系统发送提醒; 10%-20% 为黄色,要求业务部门说明原因并制定整改计划;超过 20% 为红色,暂停相关项目支出并启动专项审计。预警信息应通过内部平台或短信即时传送至相关责任人和监管机构,实现快速传递、及时响应,防止风险演化为问题。
四、结语
内部控制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在目标协同和流程衔接两个层面存在紧密关联,这种关联性为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揭示制度执行偏差、监督滞后等现实问题及其危害,本文提出的强化制度约束、完善监督协同等策略,不仅能提升财务管理的规范性,更能通过“人、制、监、防”的系统优化,将内部控制从“被动防控”转化为“主动引导”,具有显著的现实应用价值。然而研究未深入探讨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差异化需求,未来可结合具体行业案例,进一步验证策略的普适性与适应性,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 李杰 .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强化内部控制措施探讨 [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5(6):208-210.
[2] 林泽霞 . 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文摘版 ) 社会科学 ,2025(2):094-097.
[3] 杨萌 .COSO 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探讨 [J]. 国际商务财会 ,2025(3):26-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