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项目化学习案例分析

作者

任丹锋

郑州航空港区高级中学 450000

摘要: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关乎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化学习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载体,在“做中学”中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在梳理地理实践力内涵和项目化学习理论基础上,设计实施了基于GIS的城市空间调查、运用地图工具的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数据分析驱动的地理问题解决等项目化学习案例,引导学生在地理实践中强化空间思维、区域认知、综合决策等能力,在真实情境中提升地理实践力,践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地理实践力导向的项目化学习改革,是深化地理教学变革、彰显地理学科价值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项目化学习;学习案例;核心素养

引言: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地理学科作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的重要载体,理应在核心素养培育中彰显学科育人价值。地理核心素养强调知行合一,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地理知识、方法和技能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即地理实践力。然而,当前地理教学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应用的问题,学生在解决地理实际问题时能力不足。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已成为新时代地理教育变革的紧迫任务。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做中学”的学习模式,通过开展贴近真实情境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动手实践中建构知识体系、强化实践能力,为地理实践力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一、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项目化学习理论基础

(一)地理实践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地理实践力是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连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纽带。《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地理实践力包括地理实验与探究能力、地理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区域认知与环境调查能力等。其一,地理实验与探究能力强调学生在模拟或真实情境中,运用地理原理和科学方法,验证假设、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气象观测实验、河流地貌考察等,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其二,地理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要求学生学会从地图、遥感影像、统计年鉴等多源地理信息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运用GIS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地理信息的分析、处理和表达。如利用遥感影像判读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体现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提升[1]。

(二)项目化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项目化学习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将项目化学习引入地理教学,对于突破传统地理课堂“满堂灌”的知识传授模式,实现学生在“做中学”中提升地理实践力具有重要价值。首先,项目化学习以完成来源于真实情境的任务为主线组织教学,通过地理考察、环境调查等项目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地理场景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学会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得以在实践中提升。其次,项目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研究-设计-实施-评价”的递进式探究中内化地理原理方法[2]。

二、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项目化学习案例实践

(一)基于GIS的城市空间调查项目设计与实施

空间思维是地理学科的核心思维方式,是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构成。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空间调查项目,能发展学生地理信息素养,提升学生运用空间思维分析城市地理问题的实践力。项目以“我市商业中心区位选址”为任务情境,学生利用GIS平台,开展城市用地现状调查、居民出行行为分析等,评估不同区位的商业中心建设适宜性。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利用GIS叠加分析功能,对比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人口分布图、交通网络图,初步判断商业中心选址的区位条件。接着,学生走进社区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居民的消费行为、出行方式等,并运用GIS中的网络分析,测算不同区位的居民到达时间、道路通达性。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小组展开头脑风暴,综合比较不同方案的区位优劣势,提出最佳选址方案。项目成果汇报会上,学生运用GIS制作主题图,论证方案可行性,在答辩质询中进一步优化完善[3]。

(二)运用地图工具开展的区域地理特征分析项目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目标,学生应学会从区域整体性视角,综合分析把握区域地理特征。设计“云南高原地貌特征分析”项目,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工具,开展区域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收集云南地形图、河流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等主题图,以“纵览云南高原地貌特征”为主题,制作区域地理展板。首先,引导学生利用等高线判读地形,概括云南地形“两山夹一谷”的基本轮廓,理解高原山地地貌的垂直分异规律。接着,叠加分析云南地形图与河流图,引导学生探究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理解河流“横断山、纵向流”的特点。再者,对比云南地形与降水分布图,启发学生分析地形对降水的“迎风坡效应”,理解高原季风气候特点。

(三)数据分析驱动的地理问题解决项目案例

问题解决是地理实践力的落脚点。设计“基于统计年鉴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项目,引导学生收集和分析真实数据,评估区域发展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等渠道,搜集所在县域的经济结构、能源消费、环境质量等数据,围绕“县域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开展研究。首先,梳理县域发展的资源环境禀赋,从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两方面,概括县域发展的基础条件。接着,利用数据分析工具,绘制反映县域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消费变化的统计图表,客观评估县域经济增长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然后,运用SWOT分析模型,从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挑战(Threat)四个维度,系统剖析县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在系统梳理县情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县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绿色发展方式等战略措施。

结语: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地理实践力是连接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关乎学生成长为具备地理智慧的未来公民。地理教学要树立践行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创新“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能力、价值观的培养贯穿于地理实践全过程。在“问题—探究—创造”的学习范式中,培养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提升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担当,成为彰显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地理教师要勇于探索创新,厚植项目化学习的沃土,让学生在“地理学习即生活”的实践氛围中茁壮成长,提升地理实践智慧,在行动中践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命。

参考文献

[1]林焰宁.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地理实践力培养[J].安徽教育科研,2023,(03):10-12.

[2]吴渺.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以“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19):45-48.

[3]余爱惠,李舒羽.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以“农业--‘福安葡萄产业发展’”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3,(04):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