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项目中历史建筑改造的工程造价控制与效益评估
王昕妍 王佳鑫
1.21128219961129122X 2.210321199505255032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更新成为优化城市空间、提升品质的重要手段。历史建筑承载城市记忆与特色,对其改造再利用,既能保护文化遗产,又能满足现代功能需求。但历史建筑改造项目特殊复杂,工程造价控制和效益评估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保证改造质量与保护效果的同时,有效控制造价、科学评估效益,成为城市更新领域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意义
有效的工程造价控制能合理分配资源,提高项目经济可行性,保障城市更新项目顺利实施。科学的效益评估有助于全面了解项目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为决策提供依据,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对完善城市更新理论体系、推动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协调共进具有重要意义。
二、历史建筑改造特点及对造价和效益的影响
(一)历史建筑改造的特点
历史建筑具有不可复制性、文化传承性和结构复杂性等特点。不可复制性决定了其改造过程不能简单套用常规建筑改造模式,需充分尊重其原有风貌和历史价值;文化传承性要求在改造过程中注重对历史文化元素的保护和延续;结构复杂性则体现在历史建筑年代久远,结构稳定性差,可能存在隐蔽工程多、材料老化等问题,增加了改造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二)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历史建筑改造的特殊性导致工程造价构成复杂且难以准确预估。在前期调研阶段,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建筑的历史背景、结构状况等进行详细勘察,增加了前期费用。设计阶段,为满足历史建筑保护和现代功能需求,往往需要采用特殊的设计方案和技术措施,导致设计成本上升。施工阶段,由于历史建筑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可能需要采用特殊的施工工艺和材料,同时为保护建筑原有风貌,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诸多限制,导致施工效率低下,人工、材料和机械费用增加。此外,历史建筑改造项目可能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如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新的历史遗迹或结构问题,需要对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调整,从而引发工程变更,进一步增加工程造价。
(三)对项目效益的影响
从经济效益来看,历史建筑改造项目由于造价高、建设周期长,短期内可能难以实现盈利。但从长期来看,改造后的历史建筑可通过商业运营、文化旅游等方式创造收益,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在社会效益方面,历史建筑改造能够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同时,改造项目可能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文化效益方面,历史建筑改造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然而,如果改造过程中对历史建筑保护不当,可能会破坏其历史文化价值,导致文化效益受损。
三、工程造价控制方法
(一)前期规划阶段的造价控制
在前期规划阶段,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工作。全面收集历史建筑的相关资料,包括建筑历史、结构图纸、使用现状等,对建筑进行详细的勘察和评估,准确掌握其结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功能需求,制定合理的改造目标和方案。通过多方案比选,综合考虑成本、功能、保护效果等因素,选择最优方案。同时,加强对前期规划阶段的投资估算管理,采用科学的估算方法,提高估算的准确性,为后续造价控制奠定基础。
(二)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推行限额设计,根据投资估算确定设计限额,要求设计单位在保证设计质量和功能的前提下,将工程造价控制在限额范围内。加强设计方案的优化,采用价值工程等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在满足历史建筑保护和使用功能要求的基础上,降低工程造价。例如,通过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在保证建筑安全和美观的同时,降低材料和施工成本。此外,建立设计单位与造价咨询单位的协同工作机制,在设计过程中及时进行造价分析和反馈,避免因设计不合理导致后期工程变更和造价增加。
(三)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施工阶段是工程造价的主要形成阶段,加强施工管理对造价控制至关重要。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建立工程变更审批制度,对变更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经济性进行严格审查,避免随意变更。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和设备管理,通过集中采购、招标采购等方式降低材料和设备成本。同时,严格控制材料的损耗,避免浪费。加强对施工进度的管理,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工期,避免因工期延误导致成本增加。此外,建立健全的施工监理制度,加强对施工质量和造价的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造价目标的实现。
(四)运营阶段的造价控制
运营阶段的造价控制主要体现在维护成本和能源消耗成本的控制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计划,定期对历史建筑进行维护和修缮,延长建筑使用寿命,降低长期维护成本。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成本。例如,安装节能灯具、采用保温隔热材料等。同时,通过合理的运营管理,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增加运营收益,降低单位运营成本。
四、效益评估体系构建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和动态性原则。科学性确保指标能准确反映效益,全面性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可行性保证数据易获取、方法易操作,动态性适应项目和环境变化。
评估指标体系分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四个价值维度。经济价值指标包括投资回报率、成本利润率等;社会价值指标涉及就业带动、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等;文化价值指标体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环境价值指标评估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改善情况。
常用评估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可根据项目特点和数据情况,选择合适方法或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估,提高结果准确性。
五、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系统研究了历史建筑改造的工程造价控制与效益评估,提出控制方法和评估体系,探讨了问题与对策。研究表明,二者协同是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未来,可探索利用 BIM、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造价精细化管理;加强效益评估指标量化研究,建立更科学的评估模型;加强不同地区、类型项目研究,形成更具针对性的方法,推动历史建筑改造工作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晨,李华等。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改造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估方法探讨 [J]. 建筑学报,2025, (5): 112 - 117.
[2] 周洋, 赵阳等。城市更新项目中历史建筑改造的环境效益评估指标与方法研究 [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25, 50 (4): 182 - 187.
[3] 郑丽,李利民等。历史建筑改造项目效益评估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J]. 城市发展研究,2023, 30 (11): 124 -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