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强化个体化护理在房间隔缺损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术后的效果研究

作者

吴家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 安徽 合肥 230000

摘要目的:探讨强化个体化护理方案在成人房间隔缺损(ASD)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术后应用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成人ASD合并AF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强化个体化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平均卧床时间(1.75±0.31天)和住院时间(8.21±1.24天)显著短于对照组(分别为3.24±0.52天和12.53±1.86天,P<0.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显著性。结论:强化个体化护理方案能显著缩短成人ASD合并AF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可能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心房颤动;术后护理;个体化护理;并发症

成人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而阵发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则是其常见并发症。这两种病症的合并不仅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也给术后护理带来了挑战。传统的护理方法往往难以满足这类患者的特殊需求,导致术后恢复缓慢、并发症发生率高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护理理念的更新,个体化、强化的护理方案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显著优势[1]。然而,针对成人ASD合并AF患者术后的专门护理研究还相对缺乏。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种新型的强化个体化护理方案在这类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特别关注其对缩短卧床时间、减少住院时间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接受ASD修补术的100例成人患者,所有患者均合并有阵发性心房颤动。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包括每4小时进行一次生命体征监测,使用固定式心电监护仪每日记录12导联心电图一次。抗凝治疗采用标准剂量华法林(起始剂量3mg/天),每周监测一次INR。术后康复遵循常规流程,在拆除胸腔引流管后开始床边活动。呼吸训练采用常规的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方法,每天指导2次。进行常规伤口护理和疼痛管理。健康教育以集体授课形式进行,每周2次,内容包括基本的疾病知识、用药指导和日常生活注意事项。提供一般性的心理疏导,出院前进行一次性集中指导。出院后安排每月一次的常规门诊随访,主要进行常规检查和药物调整。

观察组实施强化个体化护理方案,特别针对成人房间隔缺损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特点设计。该方案包括使用连续心电监护和动态心电图记录,每2小时评估一次心率和心律,特别关注P波形态变化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心房颤动复发。抗凝治疗采用个体化剂量调整策略,每日监测INR值直至稳定。术后6小时内即开始被动肢体活动,24小时内开始床边坐起训练,采用渐进式活动计划,并使用便携式心电监护设备实时监控。呼吸功能管理使用激励式肺活量计,每2小时进行一次深呼吸训练。采用数字疼痛评分量表进行疼痛评估和管理。此外,还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涵盖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注意事项、心房颤动的识别和预防措施等。并发症预防包括定期超声心动图检查和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出院后安排远程随访,首月每周进行一次电话或视频咨询,并使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率和心律。这种全面、个体化的护理方案旨在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并改善长期预后。

1.3 观察指标

1.3.1 统计两组患者患者术后恢复指标对比,包含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

1.3.2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含心房颤动复发、切口感染、心包积液、深静脉血栓,计算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所有结果数据均统一经由SPSS28.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组间进行x²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对比

研究组的平均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卧床时间比对照组减少了1.49天,住院时间减少了4.32天。

2.2两组患者并发症例数对比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本研究通过比较强化个体化护理方案与常规护理方案在成人房间隔缺损(ASD)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发现。

在术后恢复指标方面,研究组显著缩短了患者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研究组的平均卧床时间(1.75±0.31天)比对照组(3.24±0.52天)减少了46.0%(P<0.001),平均住院时间(8.21±1.24天)比对照组(12.53±1.86天)减少了34.5%(P<0.001)。早期康复计划可以显著缩短心脏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我们的强化个体化护理方案中包含的早期活动策略,如术后6小时内开始被动肢体运动,可能是取得这一成效的关键因素。这与张婧怡等人[2]提出的心脏手术快速康复通道(ERAS)理念相符,强调早期活动对促进术后恢复的重要性。

其次,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趋势与吉凤庆等人[3]的研究结果相呼应,他们发现个体化的术后管理策略可以降低心房颤动的复发率。我们的方案中强调密切监测心律变化、早期识别和干预心房颤动,这可能是降低复发风险的关键。同时,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处理心包积液,这与薛小明等人[4]的建议一致。在护理策略方面,我们的强化个体化护理方案整合了多元化策略,包括密切监测和个体化健康教育。

综上通过提供针对ASD合并AF特点的个体化教育,患者能更好地参与自我管理,从而可能促进了更快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汪高磊,陈国锋,王国锋,等. 经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封堵术对房间隔缺损患者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20,26(4):93-94.

[2]张婧怡,潘燕军,梁富帮,等. 加速康复在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23,50(5):313-316. DOI:10.3969/j.issn.1673-6583.2023.05.012.

[3]吉凤庆,汪勤. 2例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的护理[J]. 护理学杂志,2008,23(2):72-73. DOI:10.3969/j.issn.1001-4152.2008.0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