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科学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毕凤娟
吉林省长岭县东岭乡中心小学校 131523
摘 要: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启蒙课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实践能力提升起着关键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科学教学中广泛应用,它为学生提供了互动交流、共同探索的平台,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常出现分工不明、合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如何提升小学科学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将基于教育理论,结合教科版教材实例,深入探讨相应的策略与实践方法,以期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小组合作;有效性;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小学科学课程在这一过程中承载着独特使命,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探索科学奥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科学教学的重要方式,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沟通、协作与分享。但目前,小组合作的效果参差不齐,难以充分发挥其价值。为改变这一现状,本文聚焦于提升小学科学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通过分析理论依据和具体教学案例,探寻切实可行的策略,助力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
一、明确角色分工,构建有序合作架构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是在社会互动中通过个体与他人的协作、对话逐步构建起来的。在小学科学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的角色分工正是为这种互动搭建了稳固的框架。当每个成员都被赋予特定职责时,就如同精密机器中的零件,各自发挥独特作用,共同推动整体运转。清晰的职责界定,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避免因职责模糊导致的消极怠工,还能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与角色相关的知识技能,通过与同伴的协作,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1】。
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实验中,角色分工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小组被划分为操作员、记录员、观察员和汇报员。操作员在操作小车运动时,需要熟练掌握释放小车的力度与角度,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记录员则全神贯注地使用秒表计时,并将数据准确无误地记录在表格中;观察员时刻紧盯小车的运动轨迹,观察是否出现偏离等异常情况;汇报员则在实验过程中收集各方信息,在结束后整理成条理清晰的报告。每个学生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相互配合。比如在一次实验中,观察员及时发现小车偏离轨道,通知操作员调整,记录员同步修正数据,最终小组顺利完成多次实验,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准确得出了不同小车在相同距离内运动快慢的结论。这种明确的分工让学生们体会到自身工作对整体的重要性,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和责任感。
二、合理动态分组,优化成员能力组合
多元智能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该理论打破了传统单一智力观的局限,指出人类存在语言、逻辑 - 数学、空间、身体 - 运动、音乐、人际、内省等多种智能类型,且每个学生在不同智能领域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与潜力。在小学科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合理动态分组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充分考量学生在知识储备、操作能力、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将具备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组合成学习共同体。通过这种方式,小组成员能够发挥各自特长,实现优势互补,在合作探究中碰撞出思维火花,激发团队的创新活力【2】。
在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探究活动中,教师依据学生的智能优势与性格特点进行动态分组。以某小组为例,小李同学动手能力强,对实验器材的组装有着浓厚兴趣且操作熟练,负责将音叉、鼓、橡皮筋等器材精准安装调试;小张同学观察敏锐,能迅速捕捉到音叉振动时溅起的水花、鼓面振动时纸屑的跳动等细微现象,并及时记录关键信息;小王同学表达能力出众,逻辑清晰,在小组讨论环节,他结合实验现象,将声音产生的原理梳理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不仅让组内成员深刻理解,还在全班汇报时赢得阵阵掌声。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动手操作与细致观察为理论总结提供了丰富素材,清晰的表达则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这种动态分组模式,学生们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高效完成了探究任务,对声音产生的原理有了透彻的认知,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设计分层任务,满足多元学习需求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学生的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潜在水平,在他人指导或合作下能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便是最近发展区。在小学科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参差不齐。分层任务设计正是基于这一理论,精准定位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学习任务划分为基础、提高和拓展等不同难度层次。基础任务面向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提高任务引导中等水平学生突破思维瓶颈,提升探究能力;拓展任务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空间【3】。
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活动中,分层任务设计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收获颇丰。在基础任务阶段,动手能力稍弱的小琳通过反复尝试将橡皮泥捏成薄片、块状等形状,直观观察到物体形状变化对沉浮状态的影响,初步掌握了沉浮现象的规律;进入提高任务环节,思维活跃的小杰带领组员利用量杯测量不同形状橡皮泥排开的水量,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排开水量与沉浮之间的关联,进一步深化了对沉浮原理的理解;而在拓展任务中,动手能力强且富有创意的小轩团队,巧妙地将橡皮泥制作成空心碗状小船,成功装载多枚硬币。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小组内成员围绕各自的任务展开交流,基础任务的学生在同伴指导下逐渐掌握操作技巧,提高任务的学生从拓展任务的实践中获取灵感,拓展任务的学生则通过分享经验带动整体进步。分层任务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还促进了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合作,实现了科学素养的共同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明确角色分工、合理动态分组、设计分层任务等策略在提升小学科学小组合作有效性方面成效显著。这些策略分别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从不同角度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过程。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可以看到,学生在明确的分工下有序协作,在合理分组中优势互补,在分层任务里各展所能。
参考文献:
[1]傅晓研.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析[J].小学科学,2024,(21):31-33.
[2]陈玲.减负增效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提高小组实验有效性的分析[J].小学生(上旬刊),2022,(09):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