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与长效机制研究

作者

王豪

西安市干道市政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77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根本保障。面对新时期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多样思想观念的冲击,党员队伍中理想信念淡化、宗旨意识弱化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本文围绕新时代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现状与现实挑战,深入分析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短板与根源,并结合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提出强化思想引领、完善制度保障、创新教育形式、优化组织管理等实践路径。同时,为提升教育实效与制度活力,进一步探讨构建理想信念教育的长效机制,实现教育常态化、系统化、精准化。研究指出,只有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党员教育全过程,建构多维协同、运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工作机制,才能真正筑牢党员思想根基,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坚实支撑。

关键词:新时代;党员教育;理想信念;实践路径;长效机制

引言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政治前提。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体现,更是应对复杂多变环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元、信息传播更加复杂,这对党员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和纯洁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宗旨意识淡薄、政治敏锐性不强的问题仍较为突出,表明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路径机制仍需系统完善。因此,探究新时代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与长效机制,不仅是新时代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障。本文在全面梳理新时代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现实基础之上,着眼于其实践经验与制度建构,提出系统化、可持续、可推广的教育路径和机制建议,以期为今后党员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一、新时代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基础与问题分析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教育活动等,推动广大党员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全党形成了重思想、讲政治、强信仰的良好氛围。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理想信念教育拓展了形式手段,如通过线上学习平台、网络宣讲、微党课等方式丰富了学习内容,提升了教育的便捷性和覆盖面。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一,教育内容与党员思想实际脱节,一些基层教育内容照本宣科、空泛乏味,缺乏现实针对性和思想深度,导致部分党员参与热情不高,学习实效不强。其二,教育形式单一、缺乏互动,仍以集中学习、文件传达等传统方式为主,缺少沉浸式、体验式等新型学习模式,难以激发党员深层次的情感认同与思想共鸣。

二、思想引领为先,增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政治性与方向性

在新时代党员教育体系中,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突出思想引领、政治统领的基本方向,牢牢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政治方向。教育中应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使广大党员准确理解党的初心使命、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进而内化为信仰认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度,通过专题学习、专题研讨、专题培训等形式,推动党员全面准确掌握新时代党的理论成果。二是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党员从历史维度中汲取信仰力量、增强道路自信。三是强化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宣讲英雄模范事迹、开展“身边榜样”分享等形式,将理想信念转化为生动实践、可感力量,让党员在感动中受教育、在认同中受感染。

三、形式创新赋能,激发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内生动力与实践活力

提升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必须摒弃传统灌输式、应付式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互动性、沉浸感和现实性,使教育成为党员主动参与、深度融入的过程。一方面,应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智慧教育平台,开发“线上党校”“党员云课堂”“红色微课堂”等多样化学习终端,实现学习内容的个性推送、学习进度的智能管理、学习成效的实时反馈,构建信息化、个性化、可持续的学习生态体系。另一方面,应推动教育形式从课堂转向现场,从听讲转向体验,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实地参观、党史情景剧演出、重大主题展览观摩等方式,使党员置身于历史场景与文化情境中,形成深度共鸣与情感认同。

四、组织管理协同,构建覆盖广泛、运行高效的教育实施体系

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不仅依赖于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更有赖于系统的组织管理机制支撑。首先,应明确党委主责、组织部门牵头、基层党组织落实的责任体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级党组织要把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党建工作的重要议程,强化任务分解、过程管理与结果考评,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其次,要强化基层党组织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教育组织、资源整合、活动实施中的功能优势,通过制定学习计划、组织学习活动、开展思想汇报等方式,落实教育日常化、规范化。再者,应注重组织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立区域化、行业化党员教育联盟,通过整合高校师资、党校资源、社会机构等优势力量,形成“资源共建、平台共用、成果共享”的教育协同机制,提升教育系统整体效能。

五、制度机制保障,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实现常态化长效化发展

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必须从顶层制度设计入手,推动教育机制由阶段性、任务型向持续性、战略性转变。首先,要健全党员教育工作制度体系,明确教育内容、实施主体、考核方式等基本规范,形成规范化操作标准与配套制度文件,为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依据与操作指南。其次,应建立教育成效评价机制,通过设定理论素养、参与频次、实践表现等多维指标,对党员教育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党员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同时,要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对在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党员予以表彰,对态度消极、参与不力者进行提醒、谈话或通报,增强制度约束与行为导向功能。

结论

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背景下,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既是党的思想建设的基础任务,也是党建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现实问题出发,系统分析了新时代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不足,并从思想引领、形式创新、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等角度,提出了推进教育实效与制度长效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只有将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党员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构建起多层次、多主体、常态化的教育机制,才能有效提升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推动教育内容持续优化、手段不断革新、机制不断完善,使理想信念教育始终紧贴时代脉搏、回应实践需求,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注入强劲思想动力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周作明.中国古代史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S1):7-58+60-65.

[2]顾海良.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C]//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0:199-214.

[3]顾海良.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0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