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融合研究
陈钰
成都市双流区公兴小学 510116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教育概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淀的智慧结晶,涵盖语言、艺术、习俗、信仰等多元形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历史延续性。其核心特质体现为:一是根植于本土语境,承载地域文化基因,如方言、民俗音乐等,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识;二是注重精神内涵的传递,通过艺术形式表达民族价值观与审美意趣,如戏曲中的忠孝节义、民歌中的乡土情怀;三是具有动态传承性,在代际传递中不断融合创新,既保留传统内核,又适应时代变迁。这些特质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需以生活化、体验化的方式渗透于教育场域,方能激活其内在生命力,避免成为僵化的符号。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教育的关联性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教育具有天然共生性。一方面,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童谣、民间器乐等艺术形式蕴含丰富的地域文化符号,能直观传递民族审美与价值观。例如,江南丝竹的婉约、陕北民歌的粗犷,均折射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气质;另一方面,音乐教育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提供实践平台,学生通过演唱、演奏、创作等互动方式,可深化对文化符号的理解与认同。二者融合的关键在于突破“知识灌输”模式,构建以文化体验为导向的教学路径。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现状
(一)资源利用
当前小学音乐课堂以教材为核心教学资源,但教材内容与本土文化资源融合不足。教材多选取经典民歌、戏曲选段等具全国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共性却忽视地域文化独特性与多样性。如在江南地区,教材鲜见评弹、锡剧等本土戏曲及吴语童谣、苏南民歌等地方音乐元素,以“普适性”取代“在地性”,使音乐教育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削弱了在地化价值。
(二)教学方法
根据 2023 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的《全国义务教育音乐学科质量报告》,在抽样的 12000 节音乐课中,采用纯讲授式教学的占比高达 63.8% ,而包含互动环节的课堂仅占 21.5% 。教师普遍采用“示范+ 模仿”的教学模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22 年的课堂观察研究发现,在民歌教学环节中,平均每节课学生模仿重复次数达到 9.2 次,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表现的频次仅为 1.3 次。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
(三)学生反馈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分化明显,文化理解停留在浅层。文化兴趣分化的量化研究根据 2023 年教育部 " 传统文化进校园 " 项目组的追踪调查(N=3,215)显示:方言区学生对本土童谣的接受度达 78.6% ,而非方言区学生仅 42.3%. 。在采用传统教学法的班级中,课后自主搜索相关文化背景的学生比例不足 15% (中国音乐学院 2022 年数据)。部分学生因文化背景差异或生活经验不足,对传统音乐缺乏兴趣,仅将其视为“完成任务”的被动学习。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实践中的反思与建议
(一)实践反思
1. 资源开发滞后
当前小学音乐教育面临教材内容与地方文化衔接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以西南地区为例,2023 年四川省教育厅调研数据显示,现行音乐教材中本土音乐内容占比不足 15% ,而学生对彝族月琴、侗族大歌等本土音乐形式的认知度仅为 23.7% 。这种文化断层现象在成都等城市尤为突出——尽管部分学校已开展四川童谣教学,但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4 年的评估报告指出, 82% 的校本课程仍停留在简单学唱层面,缺乏对童谣背后方言特色、历史渊源等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
2. 评价机制缺失
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评价机制仍以技能掌握为核心,忽视了学生对音乐背后文化寓意的理解与情感表达。学生在演唱经典民歌或戏曲选段时,虽能熟练完成旋律与歌词,却无法解释其背后的文化寓意或情感内涵。例如,学生在演唱《赛马》时,可能仅关注旋律的激昂,而忽视其作为蒙古族音乐所承载的草原情怀与民族精神。这种重技能轻文化理解的评价方式,难以衡量学生在情感与价值观层面的发展,导致音乐教育沦为纯粹的技术训练。评价机制的单一化,使得教师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无
法通过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二)改进策略与建议
1. 构建“本土化”资源体系
为突破教材局限,需构建以本土文化为核心的“本土化”资源体系,将方言童谣、非遗器乐等融入教学内容。地方教育部门可组织专家团队,系统梳理地域音乐资源,开发适合小学生的改编版本,像为陕北腰鼓、福建南音等设计简化版曲谱与教学指南,降低学习门槛,方便教师引入课堂。同时,要注重资源趣味性与互动性,把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元素结合,如将评弹改编为动画配乐,用电子音乐技术演绎苏南民歌,吸引学生注意力。此外,建立地方音乐资源库,整合音频、视频、图文等多媒体素材,为教师提供丰富资源。学校还可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进课堂,通过现场演示与互动教学,让学生感受传统音乐魅力,如邀请锡剧演员展示唱腔身段、讲解文化内涵,使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本土文化独特性,增强对身边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2. 创新“体验式”教学模式
为改变单向传授的教学模式,需创新“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游戏化设计等途径,让学生在互动中感知音乐背后的文化故事。例如,在教授方言童谣时,可设计“方言挑战赛”,让学生分组用方言演唱童谣,并评选出“最佳方言小能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戏曲选段时,可结合戏曲角色的文化背景与情感表达,设计“戏曲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穿上戏服、化上妆容,亲身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此外,可引入音乐创作环节,鼓励学生根据本土音乐元素创作简单的旋律或歌词,如以江南丝竹为灵感创作节奏明快的乐曲,或以蒙古族音乐为蓝本编写歌词,表达草原情怀。这种“体验式”教学模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更能培养其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音乐与生活场景、文化故事相结合,如播放江南水乡的视频,并配以评弹音乐,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体验中感受地域文化的独特气质。
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是激活民族文化生命力、构建文化传承启蒙阵地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存在教材与本土文化脱节、教学方法僵化、评价机制单一等问题,限制了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为此,应构建“本土化”资源体系,融入方言童谣、非遗器乐等,增强学生本土文化认同感;创新“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情境创设等激发学生兴趣,深化其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将文化理解等纳入考核,推动音乐教育向文化传承转型,实现二者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重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文丹. 弘扬传统文化赓续非遗传承——让“梁平癞子锣鼓”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熠熠生辉 [A]2024 大数据背景下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交流会论文集[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2.
[2] 王丹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渗透 [J]. 琴童 ,2024,(06):99-101.
[3] 齐娟 . 谈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渗透 [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3,(11):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