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差异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差异化设计策略研究
周伟凤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第一小学 0210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学习风格上,还影响着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分层作业差异化设计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作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数学素养。
关键词:认知差异;小学数学;分层作业;差异化设计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传统的“一刀切”作业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困难,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觉得作业缺乏挑战性。
1精准剖析认知差异,科学划分作业层次
精准剖析学生的认知差异是实施分层作业差异化设计的基础。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如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在知识基础方面,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接触了一些数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而有些学生则可能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上,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而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练习来消化知识。学习风格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视觉方式学习,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听觉或动手操作。为了科学划分作业层次,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评估。例如,在学期初进行摸底测试,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感受和需求。根据这些评估结果,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如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基础层的学生主要是那些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他们需要更多的基础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层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能够在完成基础练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拓展性的学习;拓展层的学生则是对数学有浓厚兴趣、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需要更具挑战性的作业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
2紧扣认知差异特点,精心设计分层内容
紧扣学生的认知差异特点进行分层作业内容是分层作业差异化设计的核心。在设计作业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使作业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对于基础层的作业内容,要注重基础性和趣味性。基础性体现在作业要涵盖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如加减乘除的运算、图形的认识等。通过简单明了的题目,让学生反复练习,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趣味性则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题目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让学生计算购物时的找零问题、统计家庭一周的开支等。这样的作业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又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层的作业内容要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将多个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可以设计一道题目,让学生计算一个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合而成的图形的面积。这样的题目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时还需要进行图形的分析和转换,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稍有难度的应用题,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题能力。拓展层的作业内容要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例如,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对某个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够考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还可以引入一些数学竞赛中的题目,如数独、逻辑推理等,让学生在挑战中拓展自己的数学视野,提高数学素养。
3依托认知差异反馈,动态调整作业策略
学生的认知差异是动态变化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学习情况会发生变化。因此,依托认知差异反馈,动态调整作业策略是分层作业差异化设计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建立有效的作业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批改作业、课堂提问、与学生交流等方式,收集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学习感受等信息。对于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根据作业反馈结果,教师要动态调整作业层次和内容。如果基础层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学习能力和进步,可以适当提高他们的作业层次,让他们尝试一些提高层的作业,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相反,如果提高层或拓展层的学生在作业中遇到困难,无法完成相应层次的作业,教师可以适当降低作业难度,让他们先巩固基础知识,再逐步提高。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作业量和作业频率。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作业量,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消化和吸收知识;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性的作业,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作业频率,避免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动态调整作业策略还需要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家长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支持者,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沟通等方式,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家长了解分层作业的目的和意义,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家长可以在家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与教师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综上所述,基于认知差异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差异化设计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的有效途径。通过精准剖析认知差异,科学划分作业层次,能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起点;紧扣认知差异特点,精心设计分层内容,可以使作业更具针对性和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依托认知差异反馈,动态调整作业策略,能够确保作业始终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丽娜.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 亚太教育, 2025, (03): 103-106.
[2]廖秋金. 立足“双减”探究小学数学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实施[J]. 华夏教师, 2024, (27): 38-40.
[3]陆宗玉.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次布置作业策略探析[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 (09): 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