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作者

刘志伟

220105198001081012

摘要: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深入探讨了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详细分析了新能源发电的特性,包括间歇性、波动性等,阐述了其在频率稳定、电压稳定和功角稳定等方面对电力系统产生的作用。同时,针对新能源接入带来的稳定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与解决措施,旨在为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研究表明,合理规划新能源接入,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实现新能源与传统电力系统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稳定性;频率稳定;电压稳定;功角稳定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新能源具有清洁、可再生等优点,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有助于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然而,新能源发电具有与传统火电不同的特性,其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等特点给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了诸多挑战 。电力系统稳定性是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维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因此,深入研究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新能源发电特性分析

(一)间歇性与波动性

以太阳能发电为例,其发电功率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和日照时间。在一天中,光照强度会随着时间发生显著变化,清晨和傍晚光照较弱,中午光照较强;同时,天气状况也会对光照产生极大影响,阴天、雨天等天气下,光照强度大幅下降,导致太阳能发电功率呈现明显的间歇性和波动性。

风能发电同样存在类似问题,风力的大小和方向具有随机性,风速的变化直接影响风力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当风速低于切入风速或高于切出风速时,风力发电机无法正常发电,而在可发电风速区间内,风速的波动也会导致发电功率不稳定 。

(二)不可控性

新能源发电受自然条件制约明显,目前人类难以对光照、风力等自然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无法像传统火电一样根据电力负荷需求灵活调整发电功率。这种不可控性使得新能源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调度和控制难度加大,给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了额外的压力。

三、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一)对频率稳定的影响

电力系统的频率与有功功率平衡密切相关。在传统电力系统中,通过同步发电机的调速系统可以快速调节有功功率,以维持系统频率的稳定。然而,新能源发电(如风电、光伏)大多通过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电网,其输出功率的快速变化无法像同步发电机那样提供惯性响应和一次调频能力 。当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后,系统中具有惯性和调频能力的同步发电机容量占比相对下降,系统惯性减小。在出现有功功率扰动时,系统频率的变化速度加快,频率偏差增大,恢复稳定的时间变长,严重威胁电力系统的频率稳定性。

例如,当某地区风电占比较高时,若突然出现强风减弱,风电输出功率大幅下降,而系统中其他电源来不及快速补充这部分功率缺额,就会导致系统频率迅速降低,可能引发频率崩溃等严重事故。

(二)对电压稳定的影响

新能源发电的接入会改变电力系统的潮流分布和无功功率平衡。以光伏发电为例,其通常采用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策略,主要输出有功功率,对无功功率的调节能力有限。当光伏电站大规模接入后,在光照充足时段,大量有功功率注入电网,可能导致局部节点电压升高;而在光照不足或夜间,光伏电站停止发电,原本由其承担的有功负荷转移到其他线路和节点,又可能引起电压下降 。

此外,风电接入电网时,异步风力发电机需要从电网吸收大量无功功率来建立磁场,这会进一步恶化电网的无功平衡状况,导致电压降低。若系统无功补偿设备不足或调节不及时,可能会引发电压崩溃,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对功角稳定的影响

功角稳定是电力系统同步运行稳定性的重要方面,主要取决于系统中各同步发电机之间的功角关系。新能源发电(如风电、光伏)大多采用电力电子变流器接入电网,与传统同步发电机的运行特性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电力电子设备不具备同步发电机的转子惯性和功角特性,无法参与系统的同步运行和功角调节 。当系统发生故障或扰动时,新能源发电无法提供有效的同步力矩,会破坏系统中各同步发电机之间的功角平衡,增加系统功角失稳的风险。

例如,在区域电网间联络线发生故障时,传统同步发电机系统可以通过调整功角来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但如果该区域接入了大量新能源,由于新能源无法参与功角调节,可能会导致系统功角迅速增大,最终引发系统解列等严重事故。

四、应对新能源接入影响的策略

(一)提高新能源发电的可控性

1. 研发和应用先进的新能源发电控制技术,如改进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有功功率平滑控制技术等,使新能源发电能够更好地跟踪电力系统的负荷变化,减少功率波动 。例如,采用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可以提前预测光照强度或风速的变化,优化发电功率输出,提高发电的稳定性。

2. 推广储能技术与新能源发电的结合应用。储能装置(如电池储能、抽水蓄能等)可以在新能源发电过剩时储存电能,在发电不足时释放电能,起到平滑功率输出、调节系统频率和电压的作用。通过合理配置储能容量和优化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能够显著提高新能源发电的可控性和可靠性 。

(二)优化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

1. 加强电力系统的调度管理,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新能源发电调度计划。在调度过程中,充分考虑新能源发电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预留足够的旋转备用和调峰容量,以应对新能源功率的突然变化 。同时,优化传统电源与新能源的协调运行,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调节能力。

2. 完善电力系统的无功电压控制体系,合理配置无功补偿设备(如静止无功发生器、并联电容器等),提高系统的无功储备和电压调节能力 。通过实时监测电网电压和无功功率分布,动态调整无功补偿设备的输出,确保系统电压的稳定。

(三)加强电力系统规划与建设

1. 在电力系统规划阶段,充分考虑新能源的接入规模和布局,进行系统稳定性评估和分析。合理规划电网结构,加强区域电网之间的联络,提高电网的灵活性和抗干扰能力 。例如,建设坚强的骨干网架,增加输电线路的容量和可靠性,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带来的潮流变化。

2. 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对新能源发电、电网运行和用户负荷的实时监测与精确控制 。智能电网能够提高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增强系统对新能源接入的适应能力,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五、结论

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是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其给电力系统稳定性带来了诸多挑战,但通过深入研究新能源发电特性,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如提高新能源发电可控性、优化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加强电力系统规划与建设等,可以有效降低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不利影响。未来,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电力系统技术的持续发展,新能源与传统电力系统将实现更加高效、稳定的融合,为能源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程时杰, 曹一家. 储能技术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J]. 电网技术, 2015, 39(4): 891 - 899.

[2] 姚良忠, 吴林林, 王志冰, 等. 大规模新能源电力接入电网的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3, 37(7): 4 - 14.

[3] 刘吉臻, 房方, 王主丁, 等.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频率稳定性[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4, 34(29): 5029 - 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