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侯云艳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吉林长春130607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定位、建设内容与运行模式,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通过分析辅导员工作室在提升辅导员专业素养、创新学生工作方法、增强育人实效性等方面的作用,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其建设路径和实践经验,为高校进一步优化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目标定位;运行模式;建设路径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辅导员工作室为辅导员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交流、研究的平台,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案例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有助于辅导员深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提升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实现从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辅导员的转变。

(二)创新学生工作方法

在工作室的团队协作环境下,辅导员能够汇聚集体智慧,针对学生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创新。例如,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方面,探索出符合学生特点和时代需求的新方法、新途径,提高学生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增强育人实效性

辅导员工作室能够聚焦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教育服务。通过建立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和互动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认识、学业发展、人际关系、职业选择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目标定位

(一)打造学习共同体

以辅导员工作室为依托,汇聚一批志同道合、具有共同专业发展目标的辅导员,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的学习型组织。通过定期组织学习活动,分享工作经验和学术成果,共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成为实践创新基地

立足学生工作实际,鼓励辅导员在工作室中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和创新活动。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党团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领域,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和实践项目,探索创新工作模式和方法,并将实践成果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应用,推动学生工作的整体发展。

(三)培育专家型辅导员团队

通过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选拔和培养一批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型辅导员。他们不仅能够在本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还能够在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树立标杆和榜样。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内容

(一)团队组建

工作室团队成员应涵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注重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合作。同时,可以邀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优秀班主任、学生工作部门负责人等担任工作室的指导专家,为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二)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工作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工作目标、职责分工、学习研讨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明确工作室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工作室的日常运行和管理,确保工作室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通过完善的制度建设,保障工作室的可持续发展,激发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平台搭建

搭建多样化的工作平台,为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建设实体工作空间,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资料,为辅导员开展工作和学习交流提供场所;二是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工作室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及时发布工作动态、研究成果、优秀案例等信息,拓展工作室的影响力和辐射面;三是积极争取学校在经费、场地、设备等方面的支持,为工作室开展培训、调研、实践活动等提供保障。

四、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运行模式

(一)项目驱动式运行

围绕学生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设立若干研究项目和实践项目,由工作室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的设立应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需求,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实施计划和预期成果。通过项目驱动,促使辅导员深入研究学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探索解决方案,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案例研讨式运行

定期组织案例研讨活动,选取学生工作中的典型案例,组织工作室成员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案例研讨可以采用“问题提出-案例呈现-分析讨论-经验总结-实践应用”的流程,引导辅导员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将研讨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通过案例研讨,提高辅导员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促进工作经验的交流与共享。

(三)培训交流式运行

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优秀辅导员等为工作室成员开展专题培训,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生工作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党团建设等方面。同时,积极组织工作室成员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交流活动,拓宽视野,了解国内外高校学生工作的最新动态和先进经验。通过培训交流,不断更新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理念,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五、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挑战

1. 时间和精力有限

辅导员日常工作繁琐,承担着大量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如班级管理、学生活动组织、奖助贷评定、安全稳定等,导致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中,时间和精力的分配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2. 专业素养参差不齐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背景多样化,部分辅导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影响了工作室的整体建设水平和工作质量。

3. 资源整合难度大

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需要整合学校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及校外的社会资源和行业资源。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协调沟通难度较大,资源整合效果不理想,制约了工作室的发展。

(二)应对策略

1. 优化工作机制

学校应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的协同机制,合理减轻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负担,为辅导员参与工作室建设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例如,通过优化学生工作流程,推进学生事务信息化管理,将辅导员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室的专业发展和实践创新中。

2. 加强培训与支持

针对辅导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的问题,学校应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提供丰富多样的培训课程和学习机会,帮助辅导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同时,建立辅导员导师制度,为每位辅导员配备一名专业导师,指导其开展工作和学术研究,促进其专业成长。

3. 强化资源整合与协同合作

学校应加强对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建立由学生工作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学院共同参与的协同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在工作室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加强沟通与协作,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拓展校外资源,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和实践机会,为辅导员工作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凡.高校辅导员工作室运行机制的实践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4,(05):41-43.

[2]王淑珍.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途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02):82-84.

[3]闫子琦,张瑞,冉文捷.新时代高水平辅导员工作室形象塑造:呈现·传播·建构[J].高校辅导员,2024,(02):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