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背景下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策略探讨

作者

刘佳 李伟

张家口市清水河河务中心 075000

引言:

水利工程属于调控水资源、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其运行管理水平会直接对水资源配置效率及使用质量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与用水需求不断增长带来双重压力,传统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现在很多地区依旧存在管理分散、技术落后、调度不科学这类问题。对水资源最大化利用形成制约,借助创新运行管理机制、引入先进技术手段,推动水利工程朝着高效、智能、绿色方向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实际问题着手,探究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优化路径,希望能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新要求

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背景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正面临全新挑战与更高要求,传统水利管理模式多注重工程建设和水量调配,却忽略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及系统协同等综合效益,随着国家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水利工程除实现防洪、灌溉、供水等基本功能外,还需兼顾水资源高效配置与循环利用,这便要求运行管理体系从粗放型转向精细化,从单一目标管理迈向多目标协同调控,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需求。

现代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不再只限于物理设施日常维护与调度操作,而是逐步延伸至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与智能化决策支持,一方面,工程运行要依靠先进监测、控制及信息处理技术,构建覆盖水源地、输配水网络到用水终端的全过程监控体系;另一方面,管理机制也需更注重制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推动形成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管理格局,尤其在应对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情况时,水利工程更需具备灵活响应能力与科学调度水平,以保障水资源在不同区域和行业间的合理分配,提升整体用水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还需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深度融入绿色低碳理念,切实强化生态流量保障与水环境质量控制,近年来部分水库、灌区因调度机制不合理,频繁出现下游河道断流、水质恶化等生态问题,充分暴露传统管理模式在生态保护层面的明显短板,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需全面考量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维系需求,科学建立生态友好型调度机制,严格保障河道最低生态需水量。引入智能算法模型、遥感监测技术与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运行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与动态优化调整,为水资源的科学调配方案制定与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提供坚实技术支撑,这些新要求不仅集中体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现代化转型方向,更切实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目标奠定重要实践基础。

二、当前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在当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存在诸多实际问题与现实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工程自身功能有效发挥,也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设置了实质性障碍,一方面,管理体制滞后是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很多水利工程项目受历史因素与体制变革影响,管理模式依然停留在传统管理阶段,缺乏科学规范的组织架构和明确细致的责任划分。这种状况导致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管理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协同合作困难,进而降低了整体管理效率,部分水利工程因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责关系不匹配等具体问题,使得日常维护保养和应急处理工作难以有序开展,必然对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和运行安全性构成潜在威胁。

技术手段滞后同样制约水利工程高效运行,虽信息技术发展为水利工程带来智能化监控、大数据分析等先进工具,但实际应用程度差异明显,部分地区因资金投入短缺或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不足,未能充分借助现有科技成果提升管理水平。某些老旧水库监测系统仍沿用传统手动记录方式,数据更新滞后且准确性难以保障;洪水预警方面,缺乏精准预报模型和快速响应机制,致使灾害应对能力受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众对水利工程安全性及生态环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而现有技术条件常难以满足这些需求,进而形成技术瓶颈。

面对上述问题,制度保障缺失是重要因素,现行法律法规体系虽初步建立,具体执行却有不少漏洞,部分地区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资金使用监管不力,专项资金被挪用或浪费现象频发;工程建设质量监督中,标准执行不严、验收程序走过场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因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管理人员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致工作效率低下、服务意识淡薄,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须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涵盖规划、建设、运营至退役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并严格法律监督和社会参与,确保每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提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平的关键策略与实践路径

提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平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保障,需从管理体系构建、技术支撑强化和制度建设完善等多维度发力,推动管理模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高效型转变,当下,要加快构建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管理机制,全面推进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的规范化运行。明确各级管理主体具体职责,优化调度与监管业务流程,强化跨部门协作配合及信息互通共享,切实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保障能力,尤其在流域管理尺度上,需建立基于水量供需、水质标准和生态保护需求的综合调度体系,实现水资源在空间与时间维度的科学配置,有效增强工程系统对气候变化及极端水文事件的适应能力。

技术创新是推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动力,近年,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水利领域应用不断深入,为提升监测精度、优化调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实际中,需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构建覆盖水源地、输配水网络及用水终端的智能感知系统。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动态分析和预警响应,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建立水利工程仿真模型,辅助运行方案优化与风险管控,提高调度科学性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要加强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像智能闸门调控、无人值守泵站管理等,以降低人工干预带来的不确定性,提升运行稳定性和节能水平。

在管理机制和技术手段不断完善的同时,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同样不可或缺,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标准规范,强化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各项措施有效落实,推动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基础设施运营维护,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训与实践提升管理人员技术素养和应急处置能力,在生态保护层面,应将生态流量保障纳入运行调度规程,落实最小生态需水量控制要求,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系统保护协同发展。

结语:

本文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背景下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问题,系统剖析当前管理模式面临的新要求与现实挑战,提出优化管理体系、强化技术支撑、完善制度保障等关键策略,只有通过机制创新、数字赋能和制度规范的协同推进,方能有效提升水利工程运行效率,实现水资源高效配置与可持续利用,为区域水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志远 , 刘晓蕾 .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水利工程管理创新研究 [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3,29(4):56-61.

[2] 孙立峰 , 周慧敏 . 智慧水利发展现状与运行管理转型路径探讨[J]. 中国水利 ,2022,38(12):34-39.

[3] 郑文斌 , 黄静怡 . 新时代背景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优化策略[J]. 水利发展研究 ,2024,24(2):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