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项目“ 六项机制” 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分析
李伟
张家口市清水河河务中心 075000
引言
水利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的关键部分,施工环境复杂、作业风险高,有限空间作业易致安全事故,近年来管理部门虽加强安全生产要求,此类作业事故仍不断出现,凸显监管体系缺漏、执行不力等状况,这种形势下,“六项机制”作为系统安全管理思路,逐渐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该机制实行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及责任落实,形成闭环管理模式,具备高可操作性与现实指导价值,本文要探讨“六项机制”在有限空间作业应用路径与成效,评估其提升安全监管效能的价值,为构建科学高效的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一、水利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水利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属施工中风险高且管理难的关键环节,其作业环境具有空间狭窄、通风不畅、有害气体易聚集、人员进出不便等特点,很容易引发中毒、窒息、坍塌等事故,近些年,因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有限空间作业频次明显增多。涉及深基坑、隧洞、地下廊道、闸门井、管道井等多个作业场景,安全管理面临的压力持续增大,虽然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不少安全生产规范及技术标准,各地水利项目也逐步构建起相应监管体系,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当前水利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存在制度落实缺实效、责任划分不清晰、作业审批走形式等问题,一些施工单位对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认识不足,没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基本流程,缺少必要的监测设备和个体防护装备,让作业现场安全隐患很突出。一线作业人员多是临时用工,安全意识不强,培训教育走过场,应急处置能力不够,这进一步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监管力量较分散、执法力度不足,没形成系统化、闭环式的管理机制,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施工现场环境。
在此背景下,“六项机制”作为一套成熟的系统性安全管理思路,正逐步引入并应用于水利工程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监管实践,该机制健全责任机制来明确各方职责边界,通过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机制形成覆盖全过程和全链条的安全管理体系,这一机制的推广与实践,对破解当前监管难题、提升水利工程建设本质安全水平有重要意义。
二、“ 六项机制” 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路径
“六项机制”作为系统化安全管理核心要点,在水利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中具有关键作用。
查找机制与研判机制是水利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查找机制作为安全管理基础,需全面分析深基坑、隧洞等作业场景,系统辨识坍塌、有毒气体泄漏等各类危险源,确保无遗漏,为后续工作奠定信息基础,如隧洞作业中找出岩石不稳、气体聚集等风险点。研判机制是关键,其依据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将危险源划分为四级风险等级,通过建立风险监管清单,明确各单位在不同风险作业中的监管责任与措施,实现对高风险区域重点管控,像深基坑作业中明确边坡失稳风险下各单位具体任务。
预警机制借助气体检测仪、视频监控等设备,对有限空间内气体浓度、氧气含量等关键参数实时监测。一旦发现风险,便通过短信、APP 等方式及时预警,相关部门和单位可迅速做好应急准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预警智能化水平,减少事故损失,如管道井内气体超标时系统自动报警通知。防范机制从多方面降低风险:建立风险公告制度,在现场张贴安全风险分布图,危险源公示栏,安全风险告知卡,让人员了解风险与防范措施;落实风险管控措施,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层面消除或降低风险;加强隐患排查,定期检查设备运行与检测记录;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源头控制,优化设计减少风险。
处置机制以完善应急预案为指导,事故发生时,科学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运用专业装备施救,并妥善处理善后,防止事故扩大,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与设备维护,通过演练提升应对能力。责任机制明确各方职责:水利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各层级人员安全职责,加强作业人员专项培训;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监管指导,对违法行为依法查处,保障风险管控工作落实。
这六项机制相互配合,贯穿水利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全过程,有效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事故发生。
三、机制融合下的安全监管效能提升与实施建议
在“六项机制”深度融合协同推进的背景下,水利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效能获得显著提升,系统集成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与责任机制,
构建起覆盖作业全过程、全链条、全要素的安全管理体系,推动安全监管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实质性转变。尤其在地下洞室施工、深基坑支护、管道检修等典型高风险作业场景中,该机制切实提升施工现场风险识别能力与事故预防水平,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监管部门得以实现对有限空间作业状态的远程实时监控和动态调度管理,推动安全监管从传统经验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型,进一步增强安全管理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从实际运行状况而言,“六项机制”的融合既强化了施工单位主体责任的落实,又提升了监理单位同建设单位间的协同效率,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项目部借助“六项机制”,构建起以“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智能监测预警”为核心的作业安全控制体系,把气体检测、通风保障、人员定位等功能纳入统一平台,达成了有限空间作业全过程的可视化、可追溯、可控制。岗位安全责任清单的建立以及常态化安全培训与演练的开展,提升了作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规范操作能力。
为推动“六项机制”在水利工程有限空间作业中深化应用,需从制度、技术、人才等多层面持续发力,一要健全法规标准体系,细化有限空间作业规范,明确各参与方责任边界与处罚机制;二要强化智能化监管手段运用,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有限空间作业环境监测中的实践,提升监管实时性与准确性;三要加大安全投入与人才培养力度。鼓励企业组建专业化安全管理团队,定期组织技术培训与应急演练,增强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与实战能力,通过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实现水利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治理转变,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保障。
结语
本文围绕“六项机制”在水利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展开系统分析,探究当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明晰该机制在责任落实、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路径,提出推动机制融合、提升安全监管效能的具体建议,“六项机制”作为系统性安全管理方法,在有限空间作业中具备较强适应性和推广价值,有助于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体系,为行业安全生产水平整体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志刚 , 周晓红 .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J]. 水利科技与经济,2023,29(4):56-60.
[2] 刘建国 , 孙文斌 . 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特征及防控对策分析[J]. 安全与环境工程,2022,29(3):112-117.
[3] 高志强, 徐丽萍.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水利施工现场安全监管模式探讨 [J]. 水利水电技术,2024,55(2):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