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下幼小衔接美育实践中的途径与方法

作者

马艳钰

清华附小成志幼儿园102200

引言

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载体,美育在新课标下有更深的含义以及更具体的要求。幼小衔接期间乃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过渡时延,此时段进行美育不但能培育儿童审美感知力,而且可以加强其艺术体现力及文化领悟度,从而帮助儿童较为顺利地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这一学习及生活转换进程。但是目前幼小衔接美育实践中存在着课程内容断层、教学方法脱节、缺少协同机制等问题,急需探索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去落实美育在幼小衔接阶段的生根。

一、新课标下幼小衔接美育实践的主要途径

(一)课程衔接:构建美育内容的梯度化体系

课程是美育实施的载体,幼小衔接阶段要打破幼儿园和小学美育课程壁垒,建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梯度化内容。从内容设计上来看,幼儿园时期主要侧重于“感知体验”,以色彩认知、音乐律动、手工制作等游戏化的形式,引导孩子们去感受美、发现美,《小黄和小蓝》绘本色彩融合游戏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感知色彩的变化。到了小学低年级,就是在幼儿园的基础上增加“表达与创造”的内容,开设“色彩与情绪”“声音与故事”这样的主题课程,让学生们用绘画、儿歌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完成由“感知美”到“表现美”的转变。在教学形式上,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主,小学低年级逐渐过渡到“课堂教学 + 实践活动”的形式,幼儿园通过“角色扮演画”激发儿童的创作兴趣,小学通过“主题绘画课 + 校园写生”来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

(二)活动衔接:构建一体化美育实践场景

一方面开设“幼小联合美育活动”,幼儿园和小学一同举行“四季之美”艺术节,幼儿们展示自己的黏土手工,集体舞,小学生展示水彩画,诗歌朗诵,双方互相欣赏对方的作品,玩游戏了解彼此的美育形式;另一方面展开“跨学科美育活动”,根据新课标“学科融合”的要求,把美育和语文,科学等学科联系起来,如幼儿园实行“自然绘本制作”活动,让幼儿们观察花草后绘制简单的绘本,小学实行“科学与艺术”主题活动,学生观察昆虫结构然后绘画科学插图,做到审美能力与学科素养同步提高。

(三)环境融合:构建沉浸式美育氛围

环境是“无声的美育课堂”,要创建幼儿园和小学彼此呼应的浸润式美育环境。从物理环境上来说,幼儿园可以有“创意涂鸦墙”“自然材料角”,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艺术;小学低年级教室也可以保留“幼儿艺术展示区”,展示幼儿园阶段的艺术成果,还可以加个“艺术绘本角”“手工工具柜”,延续孩子对于艺术创作的记忆。心理环境方面,幼儿园教师可以开展“小学美育课堂模拟”活动,使幼儿体验小学绘画、音乐课堂流程;小学教师可以通过“一对一艺术交流”,了解新生艺术兴趣、特长,用鼓励性语言减少新生对小学美育学习的陌生感,创造包容、愉悦的美育环境。

(四)家园社协同:构建美育支持网络

家园社协同是幼小衔接美育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通过整合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的美育资源,共同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美育支持网络。因此,“家园社”三地并肩相助的援助体系。对家长来说,学校可以“美育家长课堂”、“亲子美育指南”等形式来指导家长开展家庭美育,鼓励家长带孩子去美术馆,做亲子手工等,把美育融入到生活中去;对于社区来说,可以和学校一起创建“社区美育资源库”,开放社区文化站里的艺术活动室,邀请社区艺术家进入学校开展讲座,给幼小衔接美育赋予充足的资源。

二、新课标下幼小衔接美育实践的具体方法

(一)游戏化教学法:契合儿童认知特征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美育教学中可以运用“情境游戏”、“竞赛游戏”等。比如在色彩教学方面,幼儿园可以开展“色彩寻宝游戏”,幼儿可以在校园里寻找指定颜色的物体并简单的涂鸦一下;小学低年级可以开展“色彩拼图竞赛”,学生分成小组,在竞赛中完成拼图,不同的颜色的卡片拼出不同的图案,在游戏中巩固色彩认知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这样既能保持幼儿园游戏化的教育特色,又能逐渐培养起小学阶段所必须的规则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生活化渗透法:探寻日常美育资源

生活中有太多的美育素材,可以“自然观察”“生活创作”等方式去渗透美育。引导幼儿观察季节的变化,用落叶做贴画,用雪花捏造模型;小学低年级可以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艺术元素,用废旧的纸盒做收纳盒,用水果拼盘做成“创意摆盘”,让孩子在感受生活的美好中提升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达到“生活即美育”的目的。

(三)个性化指导法:聚焦儿童差异化发展

每个孩子的艺术天赋、兴趣都不一样,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教师可通过日常观察、作品分析等,知道儿童的特长,有的孩子擅长画画,有的孩子擅长音乐等等。对于不同的儿童,幼儿园老师可以提供不同的创作材料,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小学老师也可以创建“艺术兴趣小组”,绘画小组、合唱小组等,对不同兴趣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个性化发展。

(四)过程性评价法:构建美育评价体系的完善路径

新课标重视“过程性评价”,幼小衔接美育要创建“多元主体、全程跟踪”的评价系统。从评价主体上看:融合教师、家长、儿童本身的评价,教师从课堂的表现来评价儿童的参与度,家长从家庭美育活动来看儿童的兴趣度,儿童从自己作品的分享来评价自己的满意度等;从评价方式上看,使用“成长档案袋”来记录儿童的艺术作品、活动的照片、自我评价,代替以往的“结果性评价”,全面的反映儿童在美育过程中成长的变化,作为幼小衔接美育优化的依据。

结语

新课标下幼小衔接美育,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更是审美情感与创造力的启蒙之旅。通过课程、活动、环境、家园社协同等渠道,使用游戏化、生活化、个性化等方式,拆除学段壁垒,联结教育目标,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唯有幼儿园、小学、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才能使美育在幼小衔接阶段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给儿童的全面发展及终身审美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5.

[2] 寿玲 . 幼儿教学的衔接研究:以金华市幼小衔接期的绘画教学为例[M]. 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2:绪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