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如何注意控糖?

作者

朱娟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安亭医院

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超过 4 亿,且此数字仍在持续增长,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是治疗的核心,良好的血糖控制可预防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次数和医疗费用。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究竟应该如何注意控糖呢?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一、饮食控糖的方法

1.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

糖尿病患者应选择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像是全麦面包、燕麦、糙米、豆类等消化吸收较慢,能使血糖缓慢上升,避免血糖骤升骤降。同时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一般建议碳水化合物提供的热量占总热量的 45%-60% 。

2.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膳食纤维具有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血糖的作用,可增加饱腹感,减少食物的摄入量,有助于控制体重。糖尿病患者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每天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应不少于 25 克。

3. 合理分配三餐热量

糖尿病患者应遵循“三餐两点制”或“少食多餐制”,将每天的总热量合理分配到三餐和两次加餐中,早餐、午餐、晚餐的热量分配比例可为 1:2:2 或 1:1:1,加餐的热量可占总热量的 10%-15% ,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导致血糖急剧升高,预防两餐之间间隔时间过长出现低

4. 控制脂肪和蛋白质摄入

糖尿病患者应选择健康的脂肪,如不饱和脂肪酸,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每天脂肪的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 20%-30% 。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素,但过量摄入蛋白质也会增加肾脏负担,糖尿病患者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15%-20% ,可选择瘦肉、鱼类、豆类、蛋类等优质蛋白质食物。

二、运动控糖的方法

1. 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有氧运动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首选运动方式,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水平。且力量训练也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对血糖控制也有一定的帮助,糖尿病患者可按照身体状况、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2. 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

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氧运动期间,心率应达到最大心率的 60%- 70% ,运动时间方面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散在 5 天内,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也可进行 75 分钟的高强度

有氧运动,每周进行3 天。

3. 注意运动时间和频率

饭后 1 - 2 小时是运动的最佳时间,此时血糖相对较高,运动不易发生低血糖。运动的频率应保持每周至少3 - 5 次,尽量做到持之以恒,如果长时间不运动,突然进行剧烈运动会导致血糖波动过大,甚至引发低血糖。且运动前应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伸展运动、慢走等时间约为5 - 10分钟,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补充水分避免脱水,运动后要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深呼吸、按摩等帮助身体恢复。

三、血糖监测的方法

选择血糖仪过程应考虑其准确性、便捷性、操作简单性等因素,选择质量可靠的试纸,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病情不稳定、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应增加监测频率,每天可监测 4 - 7 次,主要是空腹血糖、三餐后 2 小时血糖、睡前血糖等。病情稳定、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可适当减少监测频率,每周监测2 - 3 天,每天监测2 - 4 次。同时糖尿病患者应将每次的血糖监测结果记录下来,保存监测时间、血糖值、饮食情况、运动情况、用药情况等信息,帮助医生分析血糖的变化规律,调整治疗方案,如果血糖监测结果显示血糖过高或过低,患者应与医生沟通,调整饮食、运动或药物治疗方案,如果空腹血糖过高适当减少晚餐的摄入量或增加晚餐后的运动量,餐后 2 小时血糖过高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或增加运动强度。

四、药物治疗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降糖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口服降糖药主要有磺脲类、双胍类、α -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不同类型的降糖药物作用机制不同,适用人群也有所差。胰岛素按照作用时间可分为速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等。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药,不得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降糖药物会引起不良反应,患者在服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身体的变化,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五、心理调节的方法

糖尿病是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会面临各种心理压力,不良情绪会影响患者的内分泌系统,导致血糖波动,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患者可利用听音乐、看电影、旅游、与朋友聊天等方法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学会合理安排工作、生活避免过度劳累,遇到困难和挫折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相信经过努力一定能控制好血糖。如果患者感到心理压力过大,无法自行调节,可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

总之,糖尿病是可控制的慢性疾病,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心理调节,可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