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唯物辩证法视角下的艺术研究
周佳冕
四川省 成都市 成都市文化馆 610000
一、艺术根植于社会存在
1. 艺术源于社会实践
艺术创作不是纯粹个人天才的凭空想象或“绝对精神”的显现。它深深植根于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阶级关系、科学技术等。例如原始社会的岩画与狩猎采集生活相关;古希腊雕塑的繁荣离不开城邦制度和奴隶制提供的物质基础;工业革命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如摄影、电影)和主题(如描绘工人生活、城市景观)。
2. 艺术反映社会存在
艺术作品(内容、形式、主题、风格、审美趣味)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矛盾、时代精神、阶级意识、文化心理的折射。
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镜子式”复制,而是经过艺术家主体意识(本身也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加工、提炼、甚至变形后的产物。例如:文艺复兴艺术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对中世纪神权束缚的反抗;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异化。
3. 艺术生产受物质条件制约
艺术创作依赖具体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颜料、画布、乐器、雕刻工具、摄影机、计算机等),这些材料和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艺术的可能形态。艺术传播和接受也依赖于物质媒介和渠道(印刷术、广播、电视、互联网),这些媒介塑造了艺术的传播范围和接受方式。
二、当代艺术是发展的产物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着的,正如物质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中。因此“当代艺术”不能作为一个名词解释,因为它不是一种既成的“静态”,而是一种发展着的“动态”。当代艺术不是像装置区别于架上绘画这样的艺术的一种形态,而是一个艺术与文化的生态系统。当艺术介入互联网、生物艺术等等之时,甚至艺术与文化也无法涵盖当代艺术的系统了。我们需要不断地拓展自己认知系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打破常规思维。
中文语境里的“当代艺术”,中国艺术界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年代初开始重新谈论,它不简单地是一个分期概念,而是一种文化内涵的描述。“当代艺术”所描述的内涵在不同阶段也有所演变,其主要内涵包括自由创造、创新、变革、激进、个人独立等等,同时又与西方、进步、自由等概念相关联。“当代艺术”在出现伊始用来特指 20 世纪90 年代的艺术思潮,以便与 80 年代的“前卫艺术”相区别。90 年代中期是中国的艺术媒体发生变革的时代,装置、录像、摄影、行为等多种媒体的展览和出版活动频繁,使“当代艺术”这个词汇的描述性中被填充进大量的具体现象内涵。
三、把握同一性和斗争性
1. 恪守中国立场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她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是深邃的、悠远的。但是如何用当代艺术形式来表现和传承是需要思考的。作为艺术工作者,在艺术研究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把握好国家和时代变化的节奏,根据当下社会现状制定研究方法。
国内的艺术市场和国外不同,欧洲国家艺术发展的较早,市场的土壤必然更加丰富,且又是以资本为导向,艺术创作形式必将更加开放和多元。而对于我们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艺术生产本质就是社会的生产。因此艺术家对创作形式的追求应转向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怀,从艺术家个体追求转向对社会广泛的、普遍问题的关怀。没有完全个人的、和社会无关的东西。中央美术学院高岭认为 : 80 年代 , 文艺界高扬主体性 , 90 年代初 , 强调中国符号、中国方式。近十年来 , 艺术的媒介、材料、题材的范围拓展 , 呈现了一个“平凡的世界 ”。“文化研究”是理论旅行的产物 , 背后体现的是社会学的话语资源 , 更符合今天艺术创作的实际 , 适合用来阐释艺术现象和实践。
2. 具备全球视野
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艺术与全球当代艺术世界之间保持着空间、文化和人群的接触、交叉、重叠和相互影响。如果不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去观察这些艺术家或艺术事件,历史更重叠的关联和多向的变化就被遮蔽、被压抑了。全球视野的观点指出了平行存在着不同的视角,是为了拓展历史视野的丰富层次。对于任何问题的认识都需要一个历史的视野,这个历史视野是需要拓展的。只有认识到历史过程是怎样形成的,才能认识到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无论对全球当代艺术还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而言,新视野都同样提供了新的动力、新的方法和新的可能。每一个地区的人都有其在认识上的优势和劣势,我们需要客观地认识,首先找到、聚焦自己的问题。
放眼世界,了解什么是“世界眼光”。它有多重涵义,如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动向与成果、被研究对象的历史语境中的国际性背景、对接世界历史脉络中的长时段特征与短时段因素、时间与空间中的国际文化漂移与影响等等,以及作为研究者主体应该具有的开放性视野和多元文化观念等,这些都是严格意义上的“世界眼光”中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 中青年批评家论坛暨第二届深圳美术馆论坛综述 付晓东
2.CAFA 讲座丨宋晓霞:“什么是当代艺术?为什么全球视野?”
作者简介:周佳冕、1995.08.20、女、回族、湖北襄阳、助理馆员、硕士研究生、文化馆、研究方向:摄影、群众文化艺术创作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