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指导的策略探索

作者

张顶

江苏省泰兴中学

引言:

深度学习理念强调通过高阶思维活动实现知识的深度建构和迁移应用。但对于常规化的课堂教学而言,碎片化讲解、浅层性认知等问题难以满足深度学习的需求。大单元教学作为落实深度学习理念的重要支柱,能通过多元化的环节来突破常规化教学局限性。因此,在高中物理的大单元教学指导中,教师要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在教学活动的参与下获得自身思维的发散,在思考探究中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获得自身综合能力的相应锻炼,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切实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物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一、主题统整:构建结构化知识网络

高中物理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挖掘各课时之间的关联点,才能将碎片化的知识转变为系统性的认知。对此,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注重主题的统整,将碎片化知识点整合为具有内在关联的主题模块,以递进呈现的方式设计教学课程,构建结构化的知识网络,让学生能更好地构建知识的整体体系,为深度学习的推进奠定基础[1]。

例如,在实施“第五章 抛体运动”(人教版必修 第二册)的教育课程时,首先,教师要分析这一单元中物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挖掘其中隐含的逻辑链,以此构建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如: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抛体运动的知识体系。其次,结合这一知识网络设计旋螺式课程,如:以“抛体运动”为主题,先学习曲线运动的基础概念,引出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再通过实验的方式探讨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使之在学习中能构建“受力特征—运动性质—规律表达”的三级分析模型。最后,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展示“标枪投掷”的运动轨迹,构建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对“标枪投掷”的运动轨迹进行分析,以此将抛体运动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思维进阶:设计层次化探究活动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载体,它能助力学生的深度学习,并促进学生思维的进阶。因此,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妨以层次化实验为载体,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引领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并在课后总结中引领其构建思维可视化的模型,最终达成深度学习的效果[2]。

例如,在实施“第十一章 电路及其应用”(人教版必修 第三册)

的教育课程时,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的物理知识设计三级实验任务,如:基础型:测量不同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掌握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提高型:分析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电流、电阻的分配规律,掌握电阻的核心概念;拓展型:设计多用电表测量电路,分析电源输出功率与负载电阻的关系等,组织学生在分层实验中掌握本单元物理知识的内容。同时,教师也要结合实验内容设计问题链,如:1. 在实验操作中,电流表和电压表应如何正确使用以保证测量准确性? 2. 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电流、电阻是如何分配的?3. 如何利用多用电表测量电路,并分析电源输出功率与负载电阻的关系?给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助力其物理知识的深度学习。此外,教师要积极带领学生绘制本单元物理知识的思维导图,使之能构建思维可视化的模型,深化其学习效能,真正实现深度学习的效果。

三、评价迭代:构建动态化监测体系

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关注课程评价环节的实施,构建动态化的监测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反思—改进”的良性循环,保证深度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实施“第三章 热力学定律”(人教版必修 第三册)的教育课程时,教师要先构建动态化的监测体系,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知识掌握、学习过程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并引领其建立电子学习档案,记录评价数据,定期回顾评价结果,让学生清晰意识到自身的发展过程,并借此建立“学习—反思—改进”的良性循环,保证评价环节的开展有效性,实现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活动的良性教育成效。

结束语:

总而言之,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指导,通过主题统整:构建结构化知识网络、思维进阶:设计层次化探究活动、评价迭代:构建动态化监测体系三个环节的设计保证了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进入了深度学习中,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闭环,达成了理想化的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晓芳 . 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策略 [J]. 试题与研究 ,2025,(17):124-126.

[2] 洪锦兴 . 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策略 [J]. 高考 ,2024,(34):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