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GIS 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空间优化研究

作者

谭小兰

湖北领航时空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200

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其利用状况和变化趋势直接关系到区域发展质量。近年来,城市扩张和产业布局调整导致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显著改变,耕地减少、建设用地扩张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准确监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并提出合理的空间优化方案,已成为当前土地管理与国土规划中的关键问题。GIS 技术的引入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通过高效的数据整合与空间分析,可以更全面地揭示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特征和驱动力,从而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一、GIS 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一)GIS 技术概述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种集数据采集、空间存储、分析与可视化为一体的信息系统,广泛用于土地资源管理与规划。其核心功能包括空间数据拓扑、叠加与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及多维可视化。GIS 可通过叠加多时相遥感影像,实现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检测和变化趋势的可视化。例如,在城市扩张监测中,利用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结合可精确提取建设用地扩展边界。

(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涵与特征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通过对不同时间节点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追踪,揭示变化速度、方向与结构特征。监测内容涵盖用地面积增减、空间转移路径及格局变化趋势。常用转移矩阵描述各类用地的相互转化,通过分析转移比例识别主要变化类型与贡献率,如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反映城市化速度,而林地和水域扩张体现生态政策成效。其特征包括时效性、连续性及空间差异性。

(三)基于GIS 的数据获取与处理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需整合遥感影像、DEM、土地现状图及社会经济数据。遥感影像(如 Landsat 8、Sentinel-2)具高分辨率( 10-30m ),适合大尺度变化分析。数据处理包括坐标统一、影像预处理(辐射、大气、几何校正)、分类与精度评价[1]。分类方法多用最大似然法结合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并通过混淆矩阵与 Kappa 系数(需≥ 0.85)验证精度。最终利用GIS 叠加生成年度变化图和统计结果。

(四)动态监测技术与方法

主要技术有时间序列分析、转移矩阵与 Markov 预测、遥感与 GIS一体化及精度验证。通过NDVI、NDBI 等指数可识别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转移矩阵定量描述用地转化,结合 Markov 模型可预测未来格局。借助Google Earth Engine 实现影像自动处理与分析,可显著提高效率和精度。配合无人机航拍与实地核查,可进一步提升监测成果的可靠性。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与驱动机制

(一)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可通过遥感分类与空间分析方法结合完成。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表明,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而建设用地面积则持续扩张,扩张区域主要集中在交通干道沿线和城市中心区。空间核密度分析显示,建设用地扩张呈现由中心向外围延伸的特征,水域面积因生态修复与保护措施有所增加。通过变化检测技术可识别出城市新区和工业园区的快速扩展区为热点区域,而林地与水域保护区则表现为冷点区域。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驱动。自然因素如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对土地利用分布有显著影响,坡度大于 15°的区域多为林地和草地,而低平地区多为耕地和建设用地 [2]。社会经济因素如人口增长、GDP 增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动力。例如,某区域因高速公路建设,使得周边 2km 范围内建设用地增长率达到 18.7% 。政策驱动则表现为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和城乡规划调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些政策使部分区域林地和湿地面积有所恢复。

(三)GIS 空间分析方法在驱动力研究中的应用

GIS 空间回归模型(如地理加权回归,GWR)可用于评估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道路密度等多种变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异质性和区域差异性影响。通过多因素叠加分析可识别建设用地优先发展的区域,例如将坡度、道路距离、水源距离、土地利用现状等因子进行赋值与权重叠加,生成更加精细化的适宜性评价图。敏感性分析用于测试不同因子权重的调整对预测结果的影响,以进一步提升模型的稳定性、解释性与准确性。

三、基于GIS 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研究

(一)空间优化的基本原理与目标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旨在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协调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需求。其目标涵盖粮食安全、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城乡建设用地的集约化发展,同时兼顾区域环境承载力与空间可持续性。通过构建多目标规划模型,可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实现科学平衡,为合理土地利用格局提供决策支持。

(二)GIS 支持下的土地利用优化模型

GIS 平台为土地利用优化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撑与灵活的空间分析功能,能够高效集成多种地理与统计数据,并支持多尺度、多维度的空间计算与建模 [3]。典型方法包括多目标线性规划(MOLP),其目标函数在生态破坏最小化与经济效益最大化之间寻找最佳平衡;景观格局优化模型则以斑块密度、聚集度、分维数等生态学指标为基础,对土地利用格局进行调整,以减少破碎化、提升整体生态连通性与景观完整性;适宜性评价与分区控制方法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因子权重,结合 GIS 空间加权叠加技术生成适宜性分区图,实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科学划分与动态优化,为土地规划提供更精准的决策依据。

(三)优化策略与应用实例

在上述模型的支持下,优化策略涵盖城乡建设用地的集约化利用、农业用地的保护与高效利用,以及生态红线的科学划定。通过老旧工业区更新与空闲地再开发,可有效避免城市盲目扩张并提升土地利用率与土地开发效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精准农业技术的引入,不仅能提高耕地质量,还可显著提升粮食产出效率和土地综合效益;通过生态敏感区识别,划定生态红线并规划生态廊道,可维持区域生态网络的稳定性与完整性,提升生态系统调节功能。实际案例表明,某沿海城市应用GIS 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后,建设用地扩张得到有效控制,湿地保护面积增加 1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并实现了长期良性循环与持续改善。

总结:

基于 GIS 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能够实现对土地利用格局的高效追踪和精细化分析,结合多源数据与空间分析技术,可准确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通过构建空间优化模型与适宜性评价体系,能够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生态保护与城乡规划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表明,GIS 在动态监测与空间优化中的综合应用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管理的科学性与精度,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有效路径和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吕田 . 基于 GIS 和遥感的自然资源监测研究 [J]. 科技资讯 ,2023,21(24):21-23.

[2] 王唯真 . 数字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J]. 中国高新科技 ,2024,(05):90-92.

[3] 杜丽荣 , 陈代鑫 . 基于数字遥感技术的农村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分析 [J]. 农村实用技术 ,202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