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寻湖湘文化的数字生命力

作者

张婧

引言

湖湘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质、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作为发轫于三湘大地的文化瑰宝,它是历代先贤智慧与精神的结晶,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独特光彩。随着AI 技术的颠覆式发展,数字技术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文化传播范式。以数字技术赋能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创”),是文化振兴和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

一、湖湘文化发展传承的现状

(一)湖湘书院之盛

湖湘书院文化历经千年而长盛,岳麓、石鼓等古书院至今仍是湖湘文化的核心所在。岳麓书院每年接待的访客数量超过百万人次,书院内还原千年前“朱张会讲”的场景,定期举办各类学术活动以及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成为推进湖湘文化发展的标杆。不仅是岳麓书院,湖南省内 30 多座书院陆续修复和重建,并创新性拓展传播形式和载体,形成了“古书院 + 新教育”的模式,使得千年书院精神在当代得以延续[1]。

湖湘人才之众

湘江北去,湖湘文化孕育出旷世奇才 . 在近代,有毛泽东、曾国藩等影响巨大的人物;到了当代,学术领域有袁隆平、万步炎等杰出代表,在文艺界有黄永玉、唐浩明等知名人士,在商界也有梁稳根等有影响力的企业家。现在,湖南籍的两院院士数量达到了 180 余人,他们秉持着“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为国家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承不断注入湖湘儿女的力量。

(三)AI 场景应用之风

AI 技术为湖湘文化的传承开拓了全新领域径,各书院、博物馆、纪念馆所配备的 AI 导览机器人等,实现了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的转变,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通过这种高科技手段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湖南省博物馆打造的“数字屈原”有诗词对答的功能,成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 IP,AI 书法系统可模拟出名家的笔法,文献数据库收纳了十万余卷古籍,使得古老文化有了“活态传承”。

二、数字化技术应用的预期

(一)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当作繁荣文化事业的一项关键举措,此项战略部署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2]。当下数字技术正全方位融入文化生产以及传播的各个环节,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着载体革新的迫切需求,古代书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人文精神等应在数字时代呈现出独特价值。从国家层面来看,文化数字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途径,可打破时空方面的限制,使得书院文化资源实现全民共享,各地已经陆续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如,故宫数字文物库的成功实践,为书院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参考范例,也凸显出这一战略在实践层面的紧迫性。

(二)机遇

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型提供了多种媒介解决方案,短视频平台可凭借生动的影像呈现书院建筑的特色,VR 技术可以创建沉浸式的书院场景,使用户仿佛“穿越”到古代求学的现场,数字数据库可系统地整合书院的典籍、碑刻等文献,实现学术资源的高效检索与运用。新的多元化媒介在“两创”里起着独特的作用:社交媒介有利于书院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学术数据库有效提高专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虚拟展览则协调了保护与展示之间的矛盾,这种媒介融合的趋势,可拉进古老的传统文化与年轻群体的距离,又可为文化创新提供技术支持,推动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的场景深度融合。

(三)挑战

湖湘文化等传统文化迈向数字化的进程中,难免遇到诸多现实层面的瓶颈,在保护管理范畴,有部分书院至今依赖被动修缮等方式,缺失数字化监测体系,很难主动及时掌握建筑物“病害”状况等。在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着“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许多项目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数字建档阶段,没能实现文化价值的深度转化。产权保护也是突出的短板,数字化资源的复制以及传播容易引发侵权纠纷,当前的法律对于文化类的数字衍生品的权属界定等不清晰,相关机构在开发利用时顾虑重重。此外,专业人才较为匮乏,懂得文物保护又精通数字技术的复合型团队十分稀缺,这对数字化项目的可持续推进形成了制约。

三、湖湘文化传承发展的创新途径

(一)制度构建

党和政府的引导对于湖湘文化数字化传承起着关键作用,要明确书院社会效益优先并且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防止过度商业化对文化内核造成稀释。同时,应当构建多元化支持体系,在财政方面设立专项基金,着重对古书院等标志性载体的数字化项目提供扶持;在人才方面,推出“文化数字工匠”引进计划,给予落户、科研经费等优惠;还需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把数字化成果纳入文化发展评价体系之中。借助制度设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生态,保证湖湘文化数字化传承可有章可循、持续推进。

手段创新

数字技术给湖湘文化传承带来了新动能。在内容方面,借助 AI 技术对书院典籍的经典思想给予解读,转化为现代治理的智慧;在场景层面,搭建起“数字书院”VR 系统,比如还原朱张会讲时的热闹场景等,搭建互动课程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在产品范畴,推出书院数字藏品;从叙事角度,凭借短视频讲述好湖湘先贤的故事。这种全方位的赋能方式,可深入挖掘书院所承载的湖湘文化精髓,使文化传播方式更加贴近大众,也进一步推进文化领域成为“数字强国”的实践方向。

(三)跨域融合

湖湘文化数字化叙事是践行“两个融合”的具体举措,借助数字技术打破文化、科技以及教育等领域间的壁垒,联合高校开发湖湘文化数字研究平台,实现学术资源在不同领域的共享、和科技企业合作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馆,使技术为文化增添能量;与文旅部门协作推出“数字文旅专线”,把书院文化与红色旅游相互融合。这样的跨域融合拓宽了湖湘文化的传播界限,还借多领域的协同合作,促使传统文化资源转变为发展的新动力,为国家“两个融合”战略提供文化领域极的范例。

结语:

湖湘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是对文化传播载体的探索,更是文化发展的趋势。经过对湖湘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数字化发展预期以及创新途径的展开探讨可知,即便面临着文化传播的诸多困境和多元化挑战,仍可从制度保障、技术创新以及跨域融合等层面找到新的出路,让湖湘文化在数字时代绽放全新光芒。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应当持续地探索数字技术与湖湘文化之间的融合,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海浪. 数字技术赋能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深度机制研究 [J]. 新传奇 , 2025, (21): 16-18.

[2]王文彬. 运用数字科技 助力湖湘文化大发展 [J]. 新湘评论,2024, (23): 25.

作者简介

张婧(1984 年),女,湖南湘潭人;邮编411100,职称:主任编辑;学历:研究生;

研究方向:地方文化、广播电视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