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和技术训练分析

作者

张兴

云南省德宏州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摘要:举重为古老的运动项目,也是竞技项目。针对举重项目我国也培养许多优秀的少年运动员,并重视对少年举重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训练以及心理素养训练,使其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让少年举重运动员在今后的赛事中获得好成绩。对此,要先总结少年举重运动员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提供针对性、多元化的心理素质训练,创新优化技术训练内容,使运动员保持较好的身心状态。基于此,本文分析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和技术训练策略,希望提供参考。

关键词: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技术训练

举重可谓是心理和身体、能力与技巧的较量,因此要提高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结合举重运动员的体能、心理状况,设计出合适的技术训练方案,并加强对运动员心理问题的疏导,使其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训练,提高个人技能。对于一名专业的少年举重运动员,必须拥有超高的心理素质,在面对力量所带来的冲击和压力时,绽放出自身的坚韧性以及爆发力,完成预期的重量目标。而在技术训练过程中,也要结合运动员的薄弱点,设计出合适的训练方案,切实提高运动员的专业水准。

1 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1.1 缓解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方法

举重运动涉及竞赛,少年举重运动员也要不断参与到真实比赛中获得经验。但是,紧张的情绪会影响到比赛状态以及技术发挥。对此,要教会运动员缓解紧张情绪的办法,具体的训练方案如下:①模拟比赛场景,教练员观察运动员的情绪变化,并让他们在不断地模拟中,适应比赛环境,个人抗压能力提升,逐步具备调节情绪的技巧,用于后续的正式比赛当中。②教会运动员转移情绪的方法,可让其转移注意力,在比赛前想一些开心的事情,等待情绪恢复平稳以后,快速回归到比赛状态。

1.2 提升运动信心的心理训练方法

首先,赛前测试提高运动员信心。赛前的测试,会让运动员掌握自己的技术水平,坚定比赛信心,通过个人实力的支持消除对比赛以及这项运动的恐惧感、紧张感。其次,在训练过程中不断鼓励以及激励运动员,让其利用内部力量,重建自己的形象,可以缓解内心压力。教练员让运动员放松身心,可回想以前自己优异的举重成绩,回顾这些年运动锻炼的艰辛,重新认知这项运动,并将自身潜藏的运动优势挖掘出来,最终提高运动欲望以及运动锻炼信心[1]。

2 少年举重运动员技术训练方法

2.1 柔韧性训练

对于一名少年举重运动员而言,个人柔韧性特别重要,柔韧性不但可以让运动员完成有效以及标准的动作,也可防止能量浪费,提高整体的技术训练成效,避免举重过程中肌肉损伤。实际训练过程中,带领运动员静态以及动态拉伸。动态拉伸一般会在举重运动前完成,做弓步前伸、高抬腿、开合跳动作,这样会保持肌肉温度,扩大整体的活动范围。在静态拉伸时,可利用坐姿前屈、拉伸小腿三头肌的方式,可让紧张的肌肉放松,促使其恢复弹性。

2.2 专项技术训练

在举重项目中包括挺举以及抓举两个环节,因此要进行专项技术训练,注重锻炼少年举重运动员的抓举以及挺举能力。抓举锻炼时运动员应当在地面一次性举起杠铃使其超过头顶,这一动作对运动员的技巧和爆发力有严格要求。而挺举环节中,比较考验举重运动员的控制能力、力量。对此,教会运动员正确的发力要领,通过多次反复训练,形成肌肉记忆,借助技巧和正确发力提高专项技术水平,以此保障后续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2.3 核心力量训练

锻炼核心力量时,教练员应当为少年举重运动员提供比较吵闹的环境,此种环境比较适合真实的举重比赛场景,可锻炼运动员冷静面对外部环境干扰的能力。而核心力量训练,则是让运动员举起过后快速保持稳定,所以训练内容也要围绕核心力量。比如,让运动员在平衡球做抓举动作,可让其稳定性以及平衡感提高,后续运动员能够控制好杠铃,避免比赛时晃动,降低膝盖关节的负荷。

2.4 速度训练

速度也是少年举重运动员必备的能力,通过设计合适的速度训练方法,可让运动员在比赛期间动作更加灵活。首先,要设计出可行的训练方案,按照训练目的和运动员能力发展目标,保障训练方案的完整性。在训练期间导入多种训练形式,比如反应力、爆发力训练等,让运动员提升速度表现力[2]。

2.5 耐力训练

教练员带领运动员开展有氧运动,这样会提高心肺功能。并且,开展无氧耐力训练,使用间歇训练的手段,让抓举、挺举动作质量提高。运动的强度也要适宜,按照运动员的个人身体素质水平,把控运动量,防止过度训练导致疲劳。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举重运动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可谓是取胜的关键。而提高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能力和成绩,仅凭借基础的力量训练并不够,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对此,要积极开展心理素质训练以及技术训练,根据运动员的真实心理状况和体能水平,完善技术训练方案,着重培养运动员耐力、平衡力、力量,为他们后续比赛打下良好基础,使其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参考文献:

[1]刘海东. 基层体校举重运动员的培养模式探究 [J]. 运动精品, 2023, 42 (08): 93-95.

[2]陈华明.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特点及训练对策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 (21): 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