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中职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与对策
潘春晖
无锡市行知技工学校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部门对中职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合理地开展心理健康管理活动,不仅可以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促进中职生健康成长,而且还可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此,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中职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与对策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以期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意见的同时,可以促进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中职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
引言:受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并呈现上升趋势。现阶段,在“互联网+”背景下,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只有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明确自身的工作责任,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有效的对策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管理,这样才能够在帮助中职生缓解不良情绪、完善心理素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班级的管理水平。
一、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助服务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手机、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功能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便利。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特征,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确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时间,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长时间下去,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实际上课期间,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尊重老师、课堂保持安静、专心听讲等课堂规则,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心理交流会,讨论进入新的环境的感受和处理办法。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且还可以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另外,教师也可以发放调查问卷,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填写心理问卷,之后再利用互联网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管理方案,以此来改善学生的消极心理,使其可以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1]。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开展心理健康管理对中职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推进他们朝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现阶段,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职生面临着非常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困扰,从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心理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措施:第一,积极建立“互联网+”学习平台,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搜集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从而减少传统课堂所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平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其能够在学习之余,提高心理抗压能力。第二,加强团队建设,也就是利用“互联网+”工具建立线上交流平台,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从而使学生之间能够感受到温暖和支持。第三,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详细记录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中了解他们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制定多样化的心理辅导方案,以便于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与支持[2]。
三、完善心理健康管理机制
中职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情绪容易跟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非常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现阶段,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职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巨大的挑战。鉴于这种情况,想要从根本上保障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必须不断完善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措施:第一,建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由专业的心理教师通过心理咨询、测试机训练等不同的方式,为学习压力大、情绪焦虑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帮助,以此来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使其能够更勇敢地面对困难。第二,组织不同的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文化节等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完善心理健康档案系统,全面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从而促进他们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与进步[3]。
结论:通过上述文章的研究可以得知,“互联网+”背景下中职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长时间以来,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不被重视,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也只是走走形式,整体效果并不是很好。而中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管理既可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又能够促进中职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将其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师需要依据互联网时代要求和育人目标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合理地开展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中职生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并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秀娟, 董士群.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提升策略分析[J].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4, 62 (04): 58-59.
[2]孙艳丽. 自媒体时代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1, (19): 171-172.
[3]徐新宁, 刘风雷, 李秀青.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及预防措施[J]. 现代职业教育, 2022, (08): 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