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艺术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张文颖
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导语艺术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及其具体应用策略。导语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巧妙运用多种类型的导语,并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初中语文教师就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引言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而导语则是这个过程的开篇之笔。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在课堂伊始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导语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教学手段。
二、导语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龄段,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探索欲望。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导语能够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以独特的方式呈现语文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或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先讲述一个关于虚荣和谎言的小故事,如《狼来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充满虚荣的环境中会发生怎样奇特的事情,从而自然地引出《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这样的导语能够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语文教学往往需要学生深入到特定的文学情境中去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人物的情感。导语能够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用一段优美的语言描述百草园中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在那片神秘的园子里,有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还有各种可爱的小动物在其间穿梭嬉戏……”这样的导语能够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百草园的画面,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鲁迅的童年世界,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
(三)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
不同的语文课文有着不同的情感色彩,或欢快愉悦,或深沉凝重,或激昂慷慨。导语可以根据课文的情感基调进行设计,在课堂开始时就为学生营造出相应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产生共鸣。例如,在讲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用低沉而严肃的语调讲述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沦陷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法国人民面临失去母语教育的悲痛处境,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愤恨,从而为学生理解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复杂情感做好铺垫。
(四)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语文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导语可以巧妙地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同一诗人或同一主题的诗词来引入新课。如在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先引导学生回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两首词在风格、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然后引出新课,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诗词内容。
三、初中语文课堂导语的类型及应用实例
(一)故事型导语
故事型导语以讲述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故事可以是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例如,在讲解《陈涉世家》时,教师可以讲述陈胜年轻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故事,展现陈胜的远大抱负,然后提出问题:“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人,在秦末的乱世中会有怎样的作为呢?”从而引出课文对陈胜起义过程的详细叙述。通过故事型导语,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课文主人公产生兴趣,进而渴望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二)悬念型导语
悬念型导语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授《孔乙己》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在一个古老的小镇酒馆里,经常出现一个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奇特人物。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但却穷困潦倒,他的身上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他又为何会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呢?”这样的悬念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思,使他们急切地想要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在阅读过程中更加专注和深入。
(三)情境型导语
情境型导语借助多媒体资源、语言描绘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如在学习《黄河颂》时,教师先播放一段黄河奔腾咆哮的视频,同时伴随着激昂的音乐,然后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重要地位:“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它的雄浑壮阔,它的磅礴气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光未然的《黄河颂》,感受那对黄河的崇高礼赞。”这样的情境型导语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黄河的伟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更好地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
(四)问题型导语
问题型导语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教授《藤野先生》时,教师可以提问:“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经历中,一位老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是什么样的品质让这位老师成为学生心中难以忘怀的人物?”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带着思考去阅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初中语文课堂导语的设计原则
(一)简洁性原则
导语应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复杂。一般来说,导语的时间控制在 3 - 5 分钟为宜。过长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节奏。教师要能够用精炼的语言传达关键信息,迅速切入主题。
(二)启发性原则
导语应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通过设置问题、引发悬念等方式,让学生在导语的引导下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在导语中提出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趣味性原则
要注重导语的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有趣的故事或新奇的多媒体素材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启语文学习之旅。但趣味性不能脱离教学内容,要做到寓教于乐。
五、结论
导语艺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导语设计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导语艺术,使初中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成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