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影响研究
于海强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体育运动在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方面的积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适度的体育运动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体育运动;大学生;抑郁情绪
1引言
抑郁情绪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对大学生的学业、生活和社交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如何有效缓解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成为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被普遍认为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文献综述
已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一方面,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大脑释放多巴胺、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具有抗抑郁作用,能够改善人的情绪状态。另一方面,体育运动能够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应对生活压力的能力,从而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此外,体育运动还能够促进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增强个体的社会支持感,进一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3研究方法
3.1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某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有效回收率为90%。问卷包括体育运动情况、抑郁情绪量表等部分。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3.2实验法
运动任务:实验组分三个组,包括有氧运动组、抗阻运动组、有氧联合抗阻运动组。分别要完成各自的运动任务:有氧运动组主要进行篮球游戏运动,从5min低强度运动开始,接着进行40min中等强度篮球游戏,强度控制在60%HRmax(最大心率)及RPE11-14,每周进行3次活动,最后进行5min放松性练习。每次50min,干预周期10周;抗阻运动组主要进行器械练习(哑铃、杠铃、弹力带等),从1组重复8次动作热身开始,RPE11-12开始,逐渐增加组数和阻力,1RM(最多重复1次所能够举起的最大重量)的60%或RPE11-14之间,每种运动完成2-4组练习,每组重复8-10次,干预周期10周;有氧联合抗阻运动主要进行篮球游戏+器械练习(哑铃、杠铃、弹力带等),准备部分5min,抗阻2组练习20min,篮球游戏20min,放松5min练习,共50min,强度控制在60%HRmax、RPE11-14或60%1RM。
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都是从事教学工作15年以上,在相关内容领域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每位教师签署实验保密协议。
4研究结果
4.1体育运动量与抑郁情绪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体育运动量与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体育运动量的增加,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水平逐渐降低。具体而言,每周进行3次及以上、每次持续30分钟及以上的中等强度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其抑郁情绪水平显著低于未进行或较少进行体育运动的大学生。
4.2不同运动项目对抑郁情绪的影响
根据以往研究内容的运动的强度及运动的频率都得到一致性结论。只有在运动类型及运动周期上有着不同的观点。本研究通过针对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和有氧联合抗阻运动进行分组研究,并且检验实验第6周、8周、10周的运动改善抑郁效果,从本文研究结果可以得出有氧联合抗阻运动改善效果更为显著;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干预8周、10周之间效果差异不显著。从研究结果还可以看出,对照组因未采取任何运动干预手段,其组内SDS抑郁自评量表均值变化不大。6周实验后,有氧联合抗阻运动组干预效果最好,SDS抑郁自评量表均值下降最多,且与各组间差异均显著;8周实验后有氧联合抗阻运动组干预效果更加明显,即SDS抑郁自评量表均值下降更多,且与各组间差异显著;10周实验后,虽然有氧联合抗阻运动组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但其SDS抑郁自评量表均值较8周实验结果下降不明显。
5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适度的体育运动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具有积极影响,不同的运动项目对抑郁情绪的效果也有所不同。因此,高校应重视体育运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提高体育运动的参与度和质量。同时,学校可以开设相关体育课程和心理健康讲座,引导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益处,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和技巧。此外,学校还应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 马坤,刘金美,付翠元,等.运动对抑郁症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体育科技,2020,56(11):13-24.
[2] Schuch F B, Vancampfort D, Firth J,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incident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J]. Am J Psychiatry, 2018, 175(7): 631-648.
基金项目:大连医科大学教学改革项目(DYLX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