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国际诞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
牛天彤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59
摘 要: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引发全球矛盾激化,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无产阶级革命新纪元,在此基础上,共产国际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中心登上历史 舞台。本文从共产国际诞生的时代背景、共产国际的地位及其深远的影响和历史局限性出发,重点分析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的介入是中国革命早期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其理论指导与组织支持 既加速了革命进程,也因脱离中国实际带来教训。中国共产党在经历实践挫折后,逐步探索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彰显了革命理论与国情结合的重要性。
关键词:共产国际;中国革命;十月革命;中国共产党;国际共运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政治主张和伟大号召。马克思和 恩格斯先后成立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而“第三国际”就是指共产国际,即各国共产党和 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作为历史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三个全球性国际组织,该 组织成立于 1919 年 3 月,解散于 1943 年 5 月 25 日,历时 24 年。该组织的任务是团结工人 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 共产国际成立的时代背景
共产国际的诞生,是一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破产,以及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和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形势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是进入十九世纪后战 争爆发的时代发展以及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民主党分化、分裂的结果。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 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在战后,许多国家面临着社会动荡、经济危机和政治不稳 定的局面。而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瓦解。欧洲许多国家的 工人阶级开始寻求改变现状的途径,先后发生了俄国十月革命、德国十一月革命、巴伐利亚 苏维埃共和国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等。
1.2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1917 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成功推翻了临时政府,建 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一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确立了苏维埃政权, 结束了二月革命后与临时政府的对峙状态,实现了社会制度彻底转型,首次将马克思主义理 论转化为现实政治制度,验证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薄弱环节”革命理论的可行性。布尔什 维克不仅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而且高举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旗帜,为彻底清算社会帝国主 义和社会和平主义的国际思潮,为团结各国革命马克思主义者使其与修正主义者决裂,作了 艰苦卓绝的努力。这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巨大贡献。
1.3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进一步传播,其科学性和革命性在俄国十月革命中 得到了实践验证,被更多的无产阶级所接受。同时,列宁主义的形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 了新的理论指导,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第三国际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列宁通过“十月革命”实践提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工农联盟”等新观点,丰富了马 克思主义的革命方法论。列宁深刻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和矛盾,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 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为第三国际的成立提供了理论依据。“现在的局势与马 克思、恩格斯所预期的不同了,它把国际社会主义革命先锋队的光荣使命交给了我们--俄国 的被剥削阶级了” 。
1.4 共产国际的成立成为历史必然
十月革命胜利后,欧洲一些国家出现了革命高潮,这些左派以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同 社会民主党的右派和中派决裂,建立共产党或共产主义团体。列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 斯关于世界革命的学说,积极筹备创建新的国际组织。1918 年 12 月 24 日,俄共(布)中 央委员会发出成立共产国际的倡议:各国共产党人为完成世界革命任务,应当紧密团结起来, 建立领导世界革命的第三国际。各国共产党对此给予积极响应。1919 年 3 月 2 日至 6 日, 来自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者和革命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一次共产国际代表大会。
共产国际的成立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正式组织化,它不仅为全球工人运动注入了 新的活力,也深刻影响了 20 世纪的国际政治格局。
2 共产国际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共产国际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全球的革命运动和共产党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共产国际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及其对全球革命运动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 面:
2.1 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其影响遍布世界各 地,尤其是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共产国际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规模发展,它 不仅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还推动了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的总结和推广。第三国际通 过各种会议、文件和宣传活动以及派驻代表,为各国共产党提供了明确的思想指导,推动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本土化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2.2 各国共产党的建立建设
指导和帮助各国共产党的建立建设,克服了第二国际的松散性和分裂问题。共产国际在 欧洲、美洲、亚洲帮助各国建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加速了各国 共产党的成长,还为各国共产党提供了组织建设的指导,强调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帮助各国 共产党形成了统一的组织和纪律,加强了各国共产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促进了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的整体性发展,使各国无产阶级在共同的目标下团结起来,形成了更强大的力量。
2.3 第三国际的指导和推动
在第三国际的指导和推动下,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得到了发展和壮大,领导本国无产阶 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共产国际在积极支持和指导各国革命运动,推动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的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外,共产国际还积极推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确立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战略策略与方针政策。
2.4 指导和推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在二战期间,共产国际纠正了自己的左倾错误,倡导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积极 号召各国共产党组织本国群众抵抗法西斯,为团结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 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3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
值得一提的是,共产国际对中国的革命运动的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成长起过促 进作用。
3.1 共产国际、俄共(布)积极与中国早期革命者建立联系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中央按照列宁指示成立了直属外国共产党组织中央局,并 选派波波夫、奥戈列夫和波达波夫等人先后来华活动,了解中国情况,并与中国早期革命者 接触交往。
共产国际成立后,其执委会和俄(共)中央委员会派人到天津、北京与中国先进组织代 表建立接触和联系,其中就有李大钊、邓中夏,并于 1920 年 8 月在伊尔库茨克设立俄共(布) 中央西伯利亚局东方民族处,支持、指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动。
3.2 大力支持、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共产国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给予了党在经济和政策方面的支援和指导,推动了国共 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有助于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共产国际发挥的作用有 三个方面。
3.2.1 直接帮助和指导了建党工作
共产国际成立后,密切关注中国的革命运动情况。1920 年 4 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 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领导人维经斯基等人来华了解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运动的进展, 研究能否建立共产国际执委会东亚书记处。
1920 年 8 月,陈独秀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 织。同年 10 月,李大钊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基础,成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 织。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在维经斯基、陈独秀的指导下,推动了各地共产党早期 组织的建立。到 1921 年春,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的先进分子以及旅日、旅法华人 的先进分子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马林是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第一位正式代表,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党在成立初期
开展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920 年 8 月,共产国际执委会委任马林为驻中国代 表。1921 年 6 月,马林和接替维经斯基的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真实身份 是苏俄情报人员)分别到达上海,一起帮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筹备和举行中共第一次代表
大会。在马林的指导下,会议通过的纲领明确规定要“联合第三国际” ,并规定“党中央 委员会应每月向共产国际报告工作。在必要时,应派一特命全权代表前往设在伊尔库斯克的
第三国际远东书记处” 。
1981 年 6 月 27 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 议》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俄国 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诞生的”[4]。
3.2.2 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
在 1920 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关于民族和殖民 地问题的理论。1922 年,共产国际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正式派出代表参加。这次大会对于帮助中国共产党人认清中国国情和制定中国民 主革命的纲领,起到了很大作用。1922 年 7 月,中共二大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社会 性质的基础上,将党在民主革命中要实现的目标同将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要实现的长远目标 结合起来,不仅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任务,并指出要通过民主 革命进一步创造条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它的一面旗帜,中共 二大提出的纲领初步阐明了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关系,为中国革命的正确进行指明了 方向。
3.2.3 推动和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922 年 7 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 命任务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召开后,为了贯彻民主革命纲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中 央相继派李大钊、陈独秀同孙中山等国民党领导人会晤,商谈国共合作。
1923 年 6 月,中共三大通过《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等文件,决定同 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孙中山把国民党改组成民 主革命联盟,同时,保持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独立性。
1923 年 11 月 28 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通过了《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 问题的决议》,对孙中山旧“三民主义”进行重新解释。1924 年 1 月 20 日-30 日召开的国民 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李大钊、谭平山、 林伯渠、毛泽东等 23 人参加了这次大会,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 式形成。
3.3 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武装斗争
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虽然大革命时期,共产 国际、联共(布)及其驻华代表对中国共产党有过许多正确的指导,在党的活动经费上也给 予了一定援助,并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干部和军事人才。但大革命后期,共产国 际也存在重大失误。维经斯基后来承认:“对中国共产党所犯错误我要承担很大的责任,要 承担比中国共产党领导更大的责任。” 。
1927 年 7 月 12 日,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改组,并采取“立刻决定 民众武装暴动的新政策,规定湘鄂粤皖四省秋收暴动的计划”等武装斗争,鲍罗廷先后主持 召开南昌起义筹备会议,最终并于 8 月 1 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
1927 年 8 月 7 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在会议上,听 取和讨论了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的报告和其起草的告全党同志书,严厉批评了以陈独秀为 首的中共中央右倾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扭转了大革命失败在党 内造成的影响,使这次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根据八七会议精神,毛泽东于 9 月 9 日组织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张太雷、叶挺等人于 12 月 11 日组织了广州起义,共产国际都派出代表参与指导和策划,最终均告失利。只有毛 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在三湾村进行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开始走上一条与农民相结 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3.4 建立苏维埃政权
1928 年 8 月,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考虑到中共将派代表团出席大会,而且中共中央也希望能够得到共产国际的及时指导,遂决定中共六大于 6 月 18 日至 7 月 11 日在莫斯科召开。在共产国际、联共(布)的支持和指导下,六大把“建立工农兵代 表会议(苏维埃)政府”作为十大政纲之一,并审议通过了《苏维埃政权的组织问题决议案》,
8 月,共产国际东方部起草了中国苏维埃建设条例。1931 年 11 月,在取得第三次反“围剿” 斗争胜利后,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通过了《宪法大纲》《土地 法》《对外宣言》等文件,选举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
3.5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5 年 7 月,共产国际七大在莫斯科召开,决定建立和发展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 此时中国红军长征已经胜利结束,中共中央在陕西安定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 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提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共产 国际的指导下,中共中央确立了“逼蒋抗日”方针,并与东北军张学良、西北军杨虎城在联 合抗日等一些重大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
1936 年 12 月 12 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一方面派代表前 往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商救国大计,另一方面及时致电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通报 国内情况及应对策略,寻求共产国际的支持,最终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了中国从内 战走向抗战,进而实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对外、共同抗日。
3.6 纠正王明右倾错误,确立毛泽东中国共产党领袖地位
早在 1928 年 1 月,红色工会国际驻华代表在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信中就提到朱德、毛 泽东的军队。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共产国际、联共(布)的一系列指示中多次提到加强红 军和农村根据地建设,尤其提到毛泽东、朱德所创建的赣南、闽西根据地建设。
1938 年 7 月 6 日,苏联《真理报》刊登了毛泽东和朱德的照片,发出了同意肯定毛泽 东领导地位的信号。
1938 年 9 月 29 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肯定了毛泽东 在全党的领袖地位,正确分析抗日战争的形势,规定党在抗战新阶段的任务,为实现党对抗 日战争的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步调,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 定了基础。
4 结语
共产国际的诞生是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战争、第二国际分化与俄国十月革命共同作用的 结果。而作为首个以“世界革命”为目标的跨国共产主义组织,共产国际的历史影响呈现多 维度特征,并兼具建设性与历史局限。虽然中共在革命中的一些错误源自共产国际,但许多 错误的纠正也得益于共产国际。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 共产国际成立的时代背景、历史作用及影响、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从长时段历史视角观 察,共产国际均展现了跨国政治力量干预世界历史进程的独特效能。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2] 列宁.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 维经斯基.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6] 南昌八一纪念馆.南昌起义[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7] 黄修荣,黄黎.共产国际、联共(布)视角下的中国革命[M].河北: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教育出版社, 2020.
[8] 顾海良,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9]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 1 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牛天彤(1995-),辽宁沈阳人,沈阳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