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生涯课程本土化建设的必要性研究
于卓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620
摘要:本文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生涯课程本土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路径,强调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文章首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核心原则——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生涯教育应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求进行本土化调整,以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进一步,文章阐述了“两个结合”命题对生涯课程本土化的指导意义,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增强其文化自信。最后,文章指出了生涯课程本土化建设对于推进就业育人的重要性,认为这不仅是应对当前复杂国际形势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途径,最终为国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民族认同感及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课程本土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来,一直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再次重申了这一思想的连续性和创新性,指出实践与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要求结合中国实际和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实事求是、人民至上、文化自信。高校生涯课程本土化建设的必要性尤为突出。生涯教育虽起源于西方并在那里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理论和技术多基于西方背景设计,难以直接适用于中国的国情社情民情。当前我国高校生涯课程多借鉴国外经验,缺乏针对性的本土化调整,限制了其有效性和适应性,势必会影响学生个人职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无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国家民族进步产生不利影响。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新时代高校生涯课程本土化
1930年毛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批评教条主义,主张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主席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形成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容易陷入盲动主义和机会主义的陷阱。1941年毛主席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实事求是就是要探索客观事物内部之间的联系,研究规律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任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新人培养目标。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的社会矛盾发生了转变,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基于此实际情况,我们总体方向仍然要培养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聚焦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进一步聚焦我国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之巅,处于引领者地位,AI、大数据、算法、先进制造业等深刻改变社会发展,我们要培养既要具备专业能力、又要具备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还要对自身有规划有行动的高素质人才,更要注重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发掘培养。因此,我们要注重寻找我国当前人才培养的规律性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生涯教育具体到生涯课程建设的“的”。将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联系起来,同我国当前的国家层面、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基本任务结合起来,探寻高校生涯课程的本土化实践转变,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育具有中国人“志气、骨气、底气”,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两个结合”的路径创新要求新时代高校生涯课程本土化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是在原有“一个结合”基础之上提出的,是我党的理论创新,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相融合,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路,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扎根中国本土更深创新发展更远找到了新的路径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他指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简单模仿国外大学,而是要结合中国实际,走出一条新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求生涯课程要紧紧围绕我国国情社情民情、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调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概括了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其中包括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习近平.(2023).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新华月报,2024年7月,第13期,第5页。]。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要求生涯课程要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理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职业生涯发展注入更多精神动力。
三、“就业育人”的教育命题要求新时代高校生涯课程本土化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0〕5号)提出了“就业思政”的概念,要求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和“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不断健全“就业思政”工作体系。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期,全球化潮流不可改变,但逆全球化趋势甚嚣尘上,世界经济重心不断东移,世界格局由二战后雅尔塔体系构建起来的一超多强逐渐转变为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博弈。未来中华民族和世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博弈结果。而我国目前很多地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国情矛盾突出,培育一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既具备家国情怀又具备国际竞争力,深刻影响到了中美博弈结果,关系到了国家兴衰和人民福祉。就业是学生跨出校园步入社会的关键一步,不仅关系到个人能否顺利融入我国本土语境下的现实职业环境,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结果能否扎根地方,服务地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进而服务国家建设。作为身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刻认识到生涯课程建设作为“就业思政”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课程本土化建设意义重大。推动生涯课程本土化建设,我们需要通过课程设计实施,培育出一批具备家国情怀、民族认同、全球视野、融入世界甚至影响世界,在变局中谋求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注自身个体发展,也要服务地方建设,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结
本文围绕高校生涯课程本土化建设的必要性展开了深入探讨,从三个核心方面提出了其重要性和实施路径。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两个结合”的路径创新、“就业育人”的教育命题,重视高校生涯课程的本土化建设,这不仅是应对新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长远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郭勇,宋跃芬,李云丹.以生涯教育为核心的本土化就业育人体系构建探究——以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生涯实验室建设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07):88-95.DOI:10.20017/j.cnki.1009-0576.2023.07.013.
[2]刁翔正.职业生涯理论的演进与本土化研究的环境比较[J].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4(16):139-140+174.DOI:10.16400/j.cnki.kjdkz.2014.08.094.
本文系2023—2024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华东政法大学)立项课题“本土化视域下新时代高校生涯课程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zyx2024yb1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