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外宣翻译的跨文化适配与国家形象构建

作者

郭艳茹

上海市嘉定区娄塘学校 201807

一、引言

在全球化深度演进的当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维度。外宣翻译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承担着向国际社会精准、生动传递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新时代对外宣翻译提出的新要求,更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关键举措。然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外宣翻译在跨文化适配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因此,基于“讲好中国故事”进行外宣翻译范式重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认可度。

二、外宣翻译与国家形象构建的内在关联

(一)外宣翻译:国家形象传播的核心媒介

外宣翻译是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信息从中文转化为外文,以供国际受众了解的重要过程。其翻译质量直接决定了国际受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优秀的外宣翻译作品能够精准传达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发展理念和文化特色,使国际受众对中国产生积极、正面的印象,进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例如,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如《论语》《道德经》等翻译成外文,能够让世界领略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和思想,展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塑造中国的文化形象奠定坚实基础。

(二)国家形象:外宣翻译的目标导向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整体认知和评价,涵盖政治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等多个方面。外宣翻译需以塑造和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为目标导向,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习惯,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确保翻译内容能够准确、有效地传达中国形象。例如,在翻译中国政治话语时,要精准把握选词的准确性和分寸感,既要体现中国的政治立场和主张,又要符合国际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接受程度,避免因文化差异引发误解和冲突,从而维护和提升中国的政治形象。

三、外宣翻译跨文化适配面临的挑战

(一)文化差异导致的语义理解障碍

不同文化在语言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使得源语中的某些词汇、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在目标语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语义。例如,汉语中的“铁饭碗”一词,若直接翻译为“iron rice bowls”,外国受众可能难以理解其确切含义,需进一步解释为“secure jobs”才能准确传达该词所蕴含的稳定、有保障的工作之意。此外,一些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如“阴阳”“五行”等,在西方文化中缺乏对应概念,翻译时需采用适当的文化转译策略,如音译加注释等,以帮助外国受众理解。

(二)政治话语翻译的特殊性

政治话语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严肃性和专业性,其翻译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意思,还要充分考虑政治语境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在翻译中国政治话语时,需精准把握褒贬、轻重,充分体现政治话语的分寸感。例如,在翻译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等敏感问题时,必须严格按照官方表述进行翻译,避免因翻译不当引发外交争端。同时,政治话语往往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翻译时需对其进行适当解释和说明,以便外国受众理解其背后的意义。

(三)传播渠道和受众需求的多样性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外宣翻译的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包括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不同传播渠道具有不同特点和受众群体,对翻译内容和形式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受众更倾向于简洁、生动、有趣的内容,翻译时需采用更加口语化、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而在学术论文、官方文件等正式场合,翻译则需更加严谨、规范。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在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外宣翻译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进行外宣翻译时,需充分考虑传播渠道和受众需求的多样性,制定个性化的翻译策略。

四、“讲好中国故事”对外宣翻译范式的要求

(一)内容层面:挖掘特色故事,展现中国魅力

“讲好中国故事”要求外宣翻译在内容上注重挖掘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故事。这些故事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民间故事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以及中国人民的故事。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展现中国的历史底蕴、发展成就、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让国际受众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例如,翻译中国脱贫攻坚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以及中国人民为实现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中国的发展活力和人文关怀。

(二)策略层面:灵活运用策略,实现文化互通

在翻译策略上,“讲好中国故事”要求外宣翻译灵活运用“归化”与“异化”策略,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归化”翻译策略强调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提高译文的可接受度;“异化”翻译策略则注重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让目标语读者感受到异域文化的魅力。在外宣翻译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翻译策略,在保证译文可读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中国文化的独特元素,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例如,在翻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时,可采用“异化”策略,保留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并通过注释等方式对其进行解释,让外国受众了解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

(三)效果层面:注重传播效果,提升国家形象

“讲好中国故事”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外宣翻译需注重传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根据受众的反应及时调整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建立有效的传播效果评估体系,了解国际受众对中国故事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情感反应,分析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优化翻译质量,提高传播效果。例如,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数据、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受众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中国故事的喜好和需求,为后续的翻译工作提供参考。

五、基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外宣翻译范式重构策略

(一)构建跨文化翻译团队,实现优势互补

外宣翻译的跨文化适配需要一支具备跨文化素养和专业翻译能力的团队。团队成员应包括中国本土译者和国外汉学家译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中国本土译者对中国文化的历史、现状和内涵有深入的了解,能够准确把握中国故事的精髓;国外汉学家译者则更熟悉目标语的文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译笔更为自然流畅,译本的社会接纳度更高。通过中外合作翻译模式,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国内高校应深化外语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输出能力的培养,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外语知识、又具备文化输出能力的高素质外语专业人才,为外宣翻译团队注入新鲜血液。

(二)优化翻译策略与方法,提升翻译质量

1. 精准把握文化差异,灵活处理文化负载词:在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深入研究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包括语言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于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要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行处理。例如,对于一些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成语、俗语等,可采用直译加注释、意译等方法,既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又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其含义。同时,要注重文化意象的传递,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文化意象的丢失或误解。

2. 注重政治话语翻译的严谨性,维护国家形象:政治话语翻译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和利益,译者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在翻译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官方表述进行翻译,避免出现政治性错误。同时,要注重政治话语的语境分析,根据不同的政治场合和受众群体,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和表达风格。例如,在国际会议等正式场合,翻译要更加严谨、规范;在与普通民众交流时,翻译可适当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

3. 创新翻译形式,适应新媒体传播需求: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外宣翻译的形式也应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文字翻译外,还可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多媒体翻译。例如,可将中国故事制作成动画、纪录片、短视频等,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提高传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要注重翻译内容与新媒体平台的适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