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全过程成本控制视角的工程预算编制策略研究

作者

彭如意

湖南建工置业投资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工程数量的逐渐增多,在实际施工环节要针对其所消耗的资源量设置相应的管控机制,使得成本输出更为经济化。但目前部分企业在大量作业项目的影响下,对成本管理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要集中精力实现成本合理化管理的效果。本文基于全过程成本控制的视角,分析工程预算的新功能与职能,识别现行预算编制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全过程成本控制理念下工程预算的定位与职能再认识

(一)全过程成本控制概述

全过程成本控制覆盖建设项目从策划至运营的各阶段,旨在实现经济合理和成本有效的管理。该理念强调从立项决策到设计优化、招标采购、施工实施、竣工结算及后续运营维护的成本控制,逐步由传统的节点控制转向动态闭环控制。这一转变突出了持续追踪反馈的重要性,致力于通过各阶段数据的循环联动和动态修正,提高项目管理的精细化和实时性,从而有效促进项目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

(二)工程预算在全过程成本控制体系中的功能再定位

传统工程预算工作习惯于作为投资审批与成本限额的静态参照物,缺乏实时动态调节功能,逐渐显现出脱离实践需求的弊端。全过程成本控制的理念要求预算工作具备双向协同作用,上接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资金规划和资源调度,下联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措施及后期效果评价环节,成为串联决策、执行和评估的重要载体。在此定位下,预算职能必须从单纯核算指标转变为决策支持工具,不仅为工程建设各环节提供精准可靠的成本预测与分析,还应依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做出灵活响应和动态调整,进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资金使用效益与投资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现阶段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的典型偏差与现实困境分析

尽管近年来全过程成本控制思想广受认可,但在实际预算编制工作中依旧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部分工程预算脱离项目实际进展与环境变化,预算指标过于理想化、固化,导致后续施工阶段与预算控制脱节,现场变更增多,资金追加频繁,成本控制失效。预算编制时各阶段数据共享机制缺乏制度支撑,设计阶段数据未有效流转到施工与运营阶段,信息沟通不畅引发决策失误与资源浪费。上述现实困境表明,当前预算编制未能实现与全过程成本控制模式的深度融合,未能形成跨阶段、多部门的协同配合和持续沟通,成为制约工程成本管控效率的重要瓶颈。

二、面向全过程成本控制的工程预算编制优化策略

(一)前置介入

从全过程成本控制理念出发,预算工作必须摆脱施工图纸编制完成后的被动定位,将成本分析及预算规划工作积极前置到项目立项审批与方案设计阶段。立项之初需组织由预算部门牵头、设计与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投资方案经济性分析会,确保设计理念与投资目标一致,实现方案优化与预算目标协同推进。方案阶段要引入敏感性分析方法,针对不同设计方案编制多套概算,明确关键指标对总体成本的影响程度,提前规避后续实施阶段的成本风险。此外预算人员需深入工程现场,实地掌握施工条件、材料市场行情与劳务供给等一线信息,使预算数据在立项和方案阶段便具备充分的现实依据。

(二)跨部门协同

预算编制不再局限于单一预算部门独立核算,应建立由设计、招标采购、财务与施工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作机制,各部门共同组成预算专项工作组,在前期策划阶段统一预算编制原则和口径。设计部门应明确提供不同设计方案对应的成本差异说明,招标采购部门提供实时准确的市场行情,施工部门依据历史经验提供项目施工中的常见变更风险清单,财务部门严格审核资金使用计划,预算部门则统筹整合形成系统性、可行性的预算编制方案。此外,还要建立全过程预算动态跟踪修正机制,确保各部门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持续反馈信息,及时纠偏,保证预算与项目进程的高度吻合。

(三)节点差异管控

全过程成本控制视角下,工程预算编制必须将差异化策略聚焦于初步设计审查、招标控制价确定及变更审批等关键环节,对不同节点采用相应的管控手段。初步设计阶段要基于项目特点编制成本控制专项分析报告,对工程造价产生较大影响的结构体系、施工工艺、主要材料设备选择等开展针对性核算与比选分析。招标控制价确定阶段则应构建多因素动态校核模型,系统考虑市场波动、政策影响与潜在风险因素,避免报价过低或过高而出现偏差。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变更审批建立分级分类管控机制,明确变更审批权限和流程,精准识别和控制不合理变更,将变更带来的额外成本降至最低限度。

(四)工具方法革新

全过程预算编制应以 BIM 等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推动预算工作模式的实质性革新。预算部门应组织专门人员搭建涵盖成本测算、参数调整、数据自动提取的 BIM 预算模块,并在项目实施前期就统一项目构件标准和计价规则。通过将造价信息、历史工程成本数据及标准清单纳入统一的数据库,实现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快速数据调用和实时分析预测。实际项目操作中,预算人员须定期更新完善数据模块,将各阶段工程实际成本数据不断录入系统,确保预算数据库与施工现场保持同步动态更新。此外在实际操作中,还可通过 BIM 的仿真模拟功能,对重要施工环节成本变化趋势做预先模拟分析,增强预算编制的现实针对性与可执行性。

三、结论

预算编制工作若欲真正服务于全过程成本控制目标,必须摒弃孤立静态的传统认知,主动嵌入项目立项、设计、实施各阶段之中,形成动态反馈与协同修正机制。通过提升预算前移深度、重构多维协作流程、落实节点精细化管控、引入信息技术平台,预算职能方可实现由成本静态估算向投资全过程管理工具的根本性跃迁,从而为工程项目经济性与可控性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与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焦兴芬 . 浅析建筑工程预算全过程控制 [J]. 居舍 ,2021(16):136- .

[2] 刘彩霞 . 探讨建筑工程预算编制影响因素及预算质量控制 [J]. 低碳世界 ,2023,13(5):166-168.

[3] 叶丰金 . 浅析工程预算编制要求及控制要点 [J]. 居业 ,2024(11):140-142.

作者:彭如意,女,1986 年10

学历:土木工程本科

职称:中级(工程施工与概预算)

研究方向:预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