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文言诗文教学中贯彻文道结合
黄明忠
海南省东方市第二中学 邮编572600
〖摘要〗 一、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热爱生活、眷恋故土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二、让学生充分认识旧社会的黑暗以及了解人民群众生活的艰难,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热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生活;三、不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
〖关键词〗热爱生活、道德情操、爱国热情、揭露旧社会、热爱新生活、增强责任感
中学文言诗文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无疑是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初中文言诗文的许多篇目都不同程度的渗透着爱国主义思想,在教学中,我尝试着从以下一些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领略山川名胜风光热爱祖国壮丽山河。
教材选入了许多描绘山川风景、风土人情的课文,文中作者往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发表议论,赞颂祖国壮丽的山河,抒发自己欣赏自然、热爱生活、眷恋故土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学习这类课文,可以培养、熏陶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敕勒歌》是北魏王朝中期流行的一首救勒族民歌。“救勒川,阴山下”,在“川”字前冠以自己民族的名称,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以“穹庐”为喻,衬托出游牧民族广阔的生活场景,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点,也渗透着对家乡、对草原的一片深情。“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由静转动,由青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使整个草原充满生机,连天空也为之生色,展示了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是多么的自由、美满和幸福。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都不能算好,但他们充满了民族、对家乡的热爱,这也启发学生:热爱家乡、民族、祖国,就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是无条件的,繁荣富强要爱她,贫穷落后也要爱她。课后,许多学生表示,今后一定要学有所成,回来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这说明课堂的思想教育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二)认识旧社会的黑暗,热爱社会主义新社会。
文言诗文都产生于封建社会,自然有许多迎合统治者的粉饰太平之作,但也有不少作品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同情人民的疾苦,学生通过学习和对比,能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社会。《卖炭翁》便是一篇通过“宫市”来揭露当时黑暗社会的现实主义力作,该诗通俗易懂,描写逼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读了“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个在深山烧炭却吃不饱、穿不暖的卖炭翁的凄凉形象便浮现在学生的眼前。“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活现了巧取豪夺、骄横跋扈的宫使形象,而毫无用处的“半匹红绡一丈绫”更深刻地揭露了“宫市”掠夺劳苦人民的实质。通过学习,学生充满了对卖炭翁这样的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也充满了对剥削阶级的憎恨,同时也加深了对新社会的热爱之情。《石壕吏》则从兵役方面来揭露旧社会的黑暗,极为深刻地抒写了民间疾苦,文中描写了老妇人一家人被强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有吏夜捉人”,可见吏之凶险毒辣,而老妇人的诉说更是层层凄苦,催人泪下:“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不但反映了兵役之苛刻,战争之残酷,也说明了这一家人已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牺牲,跟今天的“拥军拥属”政策相比,封建社会的黑暗,封建统治者的凶暴显而易见。学完课文,学生的心情正如那幽咽的抽泣,久久难以平息,对黑暗社会的声讨不言而喻。战争使得民不聊生,而战后各种名目的剥削,同样使人民生活惨痛。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就是一篇深刻揭露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罪行的散文,文章以“毒”为主线,写毒蛇之毒,再写赋敛之毒,对比得出赋敛之毒比毒蛇之毒更毒的结论。讲课时,我抓住文中的描写:为纳税而倾家荡产的村民、十室九空的村庄、尸骨相籍的道路、为逼租而闹得鸡犬不宁的悍吏,指出这完全就是一幅民不聊生的“灾难图”,社会主义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封建社会之黑暗,人民生活之艰难。
(三)学习文言诗文中的爱国热情,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
文言诗文的许多篇目中,体现了作者或主人公爱国爱民、公而忘私、为国出力的精神。学习他们的可贵品行,对于微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学习,是有积极深远的意义的。《木兰诗》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诗中写到可汗在全国征兵,连几十岁的老翁也要服兵役,可见当时人民负担之重、生活之痛苦;从应征者自备鞍马的描写中,可见北魏统治下人民生活是如何的艰难,但人民都向往安定和平的生活,因此,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木兰体贴父母的困难,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立下奇功;凯旋归来,谢绝高官后禄,但愿还故乡,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和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一起,所以木兰的形象,集中着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学习本诗,可以使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大到国家利益),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做到挺身而出、报效祖国。千古篇《岳阳楼记》,作者借景抒情,由情人议,抒发了自己“有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样的政治抱负,不仅在封建社会具有进步意义,就是现在也有它一定的教育意
义。讲课时,我向学生指出: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直到今天仍在放出它的光芒。学习此文,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自觉把自己的行为和国家的前途联系起来。我们一向只是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与学生精神生活关系至为密切的语文知识的运用,知识在学生那里容易成为死的东西,如果我们把语文与“人”打成一片,在教学中多一些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使语文课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就能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更好的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的“四化”接班人。
参考资料: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山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
2.《中小学课堂教学论丛》(亚太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