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在提升公共服务效能中的策略

作者

蒋宏

宁乡市数据和政务服务中心 湖南省宁乡市 410600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服务效能的内在联系

1. 人力资源效能对服务质量提升的作用机制

人力资源效能与公共服务质量存在紧密关联,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重要基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服务意识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获得感与满意度。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充分激发人力资源潜能,带动整体服务质量提升。通过优化人员配置、健全考核机制、创新培训方式等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奠定坚实基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滞后,必然制约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影响整体服务效能的发挥。

2. 人才队伍建设与服务专业水平的相关性

高水平的公共服务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直接决定了公共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为此,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人才脱颖而出、竞相发展提供广阔舞台。同时,要发挥人才在推动服务创新中的关键作用,鼓励人才积极探索服务供给的新模式、新方法,以创新驱动引领服务专业化发展。唯有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人才专业化素质,才能不断提升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3. 管理体制创新对公共服务效率的推动力

事业单位能否以最佳状态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是关键变量。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迫切需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通过转变用人理念、简政放权赋能、优化配置机制、创新管理方式等举措,可以充分调动基层单位和一线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破除人力资源配置使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人力资源效能充分释放,从而显著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创新,是撬动公共服务效率提升的关键支点。

4. 人力资源配置与公共服务绩效的关联度

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实现公共服务绩效目标的重要保障,事业单位要立足岗位职责需要,在人力资源总量和结构两个层面统筹考虑。在总量上,要合理核定人员编制,避免人力资源过剩或短缺影响服务绩效;在结构上,要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和要求,优化人员专业、年龄、学历等构成,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树立以绩效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科学设置绩效目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将人员晋升、薪酬待遇与实际绩效贡献紧密挂钩,以绩效杠杆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绩效水平。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在提升公共服务效能中的策略

1. 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新体制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效能的提升。构建统一规范、优化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公共服务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首先,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化设计,理顺管理职能边界,健全工作协同机制,形成管理合力;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任务需求,动态调整优化管理流程和配套政策,增强制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健全岗位设置、人员配备、薪酬待遇等标准规范,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依据。其次,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重心下移,合理下放人事管理权限,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人员聘用、晋升、考核、奖惩等配套机制,为基层单位灵活用人提供制度保障;强化基层单位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激发基层活力。最后,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完善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注重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加强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和责任担当;建立管理人员定期轮岗交流机制,拓宽视野格局,提升管理水平。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新体制,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为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奠定坚实基础。

2. 优化多维度的人才评价与考核标准

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考核体系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科学规范、分类分级的人才评价考核标准,是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一招。一方面,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突出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等要素在人才评价中的权重,引导人才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队伍的党性修养和道德水准;强化服务意识和责任担当,将服务对象满意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注重职业操守和廉洁自律,将廉政建设要求融入评价体系。另一方面,突出实绩导向,根据不同系列、不同岗位的特点,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建立涵盖业务能力、工作绩效、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内容的考核体系;注重考核的过程性和实效性,灵活运用定性与定量、述职与测评、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式,提高人才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客观性;建立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帮助人才查找不足、改进提高。通过优化多维度的人才评价与考核标准,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7]。

3. 完善绩效导向的薪酬分配激励机制合理的薪酬分配机制是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效能提升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以岗定薪、按绩取酬的分配激励机制,是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提质增效、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举措。首先,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在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适度提高绩效工资在工资总额中的占比,形成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正向激励机制;根据不同岗位承担的职责和作出的贡献,实行差异化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体现分配的公平性和激励性;建立绩效工资与单位整体效能、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挂钩机制,发挥薪酬分配的导向作用。其次,完善津贴补贴制度,清理规范津贴补贴项目,将津贴补贴重点向关键岗位、核心人才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真正起到奖优罚劣、激励担当作为的应有作用;建立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对承担重点任务、特殊工作的人员给予适当补贴。最后,积极探索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把更多激励资源向业务骨干、青年人才等倾斜,进一步增强薪酬分配的竞争力和吸引力。通过完善绩效导向的薪酬分配激励机制,激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公共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4. 构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与提升模式

人才培养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的永恒主题,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公共服务效能的整体水平。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推动人才队伍能力素质全面提升的根本保障。整体上看,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员的特点,分类施策、精准施训。树立全员培训理念,将人才培养贯穿于教育培训、在岗历练、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努力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立体化培养格局。创新培养内容,紧密结合岗位实际和未来发展需求,突出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实践技能等关键领域的培养,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培养方式,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广网络课堂、在线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推动培养培训向移动化、自主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此外,完善培养评估机制,制定科学规范的培训绩效评估指标,加强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估,建立健全培训质量评估反馈机制,及时总结推广优秀培训项目和有益经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科学化水平;强化培养保障,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在编制、经费、教材、师资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持久开展提供强大动力。通过构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与提升模式,全面提升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素质能力,为公共服务效能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8]。

5. 健全多元化的职业发展晋升新通道

事业单位不断拓宽人才成长空间,完善职业发展通道,对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增强人才队伍对改革发展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根本要义在于立足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员的特点,分类搭建纵向发展和横向流动的立体化职业发展体系。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明确各类人才的职级层次和晋升标准,畅通专业技术、管理服务等系列人员的晋升渠道,推动形成专业型、管理型、技能型、创新型等多元化发展路径,为不同专业特长、不同发展取向的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拓展横向流动空间,建立健全跨系列、跨部门、跨单位的人才交流机制,加大岗位轮换和挂职锻炼力度,鼓励人才通过多岗位锻炼增长才干、提升本领;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人才资源的共建共享,打通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之间流动的通道。同时,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不断增强事业单位发展的原动力和竞争力。通过健全多元化的职业发展晋升新通道,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效能全面提升。

结语: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效能的提升。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新体制、优化多维度的人才评价与考核标准、完善绩效导向的薪酬分配激励机制、构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与提升模式、健全多元化的职业发展晋升新通道,事业单位能够激发人才活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创新,将有效推动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共服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朱桂玲 . 事业单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研究 [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4,(12):104-107.

[2] 刘庆 .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共服务创新中的应用分析 [J]. 投资与创业 ,2024,35(24):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