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三教一体”协同育人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作者

魏彦玲

会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有效实现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协同育人,成为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其核心在于利用多元育人主体的共同参与,优化教育生态。这一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既能够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本文针对“双减”背景下家校社“三教一体”协同育人的困境,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关键词:“双减”;“三教一体”;协同育人

引言:面对“双减”政策所带来的教育新格局,探索有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尤为重要。该政策的核心目的在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重塑教育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改革,更依赖家庭与社会的广泛参与。在这种背景下,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的有效协作,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深入分析家校社“三教一体”协同育人的现实挑战与对策,对于推动教育系统的持续优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双减”背景下家校社“三教一体”协同育人的困境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模式面临多重困境。家庭和学校的社会观念差异较明显。在现实中,家长往往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过分强调分数而忽视德育。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导致教育主体之间的责任和期望发生偏差,影响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教育价值的追求存在偏离。尽管教育的根本目标应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的教育实践却过度侧重于应试教育,追求分数的同时忽视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这种偏离既会限制学生潜能的发挥,也与新时代教育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背道而驰。家校社三方角色的错位问题也十分突出。家庭与学校的功能和责任界限模糊,常常导致家长不得不承担本应由学校完成的教学任务,这会加重家庭的教育压力,也使得学校教育的功能发生扭曲。同时,社区作为家庭和学生的重要生活环境,本应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支持,但由于社区教育的发展滞后,导致家庭与社会的协同育人模式过于单一,无法有效支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这些困境共同构成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主要挑战,对教育质量和效能产生深远影响。为了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各自的教育角色,寻求协调一致的实践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整体的教育进步。

二、“双减”背景下家校社“三教一体”协同育人的对策

1、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为了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学校需要系统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构建社会化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格外重要。借助城乡公共服务及社区教育设施,学校能广泛设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站点。利用这些机构,学校能够强化家庭教育的公共服务网络,从而向家庭教育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开展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对于提高教育水平至关重要。这需要教师摒弃传统教育模式,为不同家庭提供定制化的解决策略。教师应指导家长建立健全的家庭教育观念,注重家庭稳定与文化建设,创造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发展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也是满足各种家庭需求的关键。依靠整合社区资源,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庭教育专家或教师举办公益性讲座,探讨家庭关系如何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同时,结合线上技术的发展,学校可以开展视频直播课程,推送优质微课程,利用网络平台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直接送达家庭。这样的措施不仅可以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还可以增强家庭教育的可及性。通过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体系、开展针对性家庭教育指导及探索多样化服务方式,学校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实现家校社“三教一体”的协同育人目标,从而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优化家庭教育的整体结构功能。这些对策既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也有利于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青少年。

2、设计数字化协同平台

数字化协同平台可以打破家庭、学校、社会在时间和空间限制上的障碍,实现教育主体间的灵活互动。依靠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数字化协同平台,教师能够克服由家庭背景等社会标签产生的障碍,使三方成员可以在平台上自主表达、互动并参与决策,共同推进教育治理的协同发展。该平台使家长、教师及社区的参与更为直接便利,能有效提升教育质量。该平台还整合有多种先进媒介技术,架设了一座跨越家校沟通障碍的桥梁,深化家庭与学校的沟通连接。借助这些多样化的信息交流,教师能够更好地整合家校协作力量,增强信息共享与资源配置的效率。在平台的功能开发方面,学校应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教育资源数据库,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并利用个性化推荐及在线搜索功能,使得资源能够高效利用,惠及所有参与者。学校还应建立一个全面反映青少年成长的信息公开平台,多角度地展示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并向家长提供实时的更新,确保沟通的有效性。教师的课堂直播可以增进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共享,并促使更多的家庭和社区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方法能够将家校社的协作推向多元化的新阶段。借助这个平台,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综合评估,为政府监管和协同育人的改进提供数据支持。这将进一步提升教育整体的育人质量,响应“双减”政策的长远目标。

结语: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推动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协同育人,既是应对当前教育困境的必要措施,也是构建全面教育支持系统的重要战略。依靠优化协同机制,学校可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增强教育的系统性,确保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协同平台,将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富有成效的环境。这种协同育人模式的成功实践,将为未来教育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申国昌,贺鹏丽.陶行知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思想与实践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4,(15):1-4.

[2]魏婷.“双减”政策下体教融合赋能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研究[J].体育视野,2023,(16):8-10.

[3]吴瑞华.中小学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与优化建议[J].教书育人,2023,(05):12-14.

[4]胡熙莹.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探索[J].中国德育,2022,(20):64-66.

本文系白银市教育科学 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双减”环境下学校“三教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批号:BY[2023]G148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