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专业课与思政课融合探究

作者

王光春

黄冈科技职业学院,438000,湖北黄冈

摘要:围绕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从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角度为切入点,将专业课与思政课融合的思路和方法作调查研究,分析当前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解决和提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机电一体化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既要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又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思政课;融合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当前单纯的专业技能培训已不能适应企业用人需求,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较强的综合性专业,高职专科要肩负起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满足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既要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又要树立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专业课和思政课融合起来,更有利于为契合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日益提升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需积极做出调整与变革。

为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既不能生搬硬套,又要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需要,充分挖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的思政元素,把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与思政课融合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主渠道的作用,但单靠思政课,要攻克全面育人这一难题,面临着诸多艰巨挑战,“立德树人”的目标很难实现,因此,思政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的有机融入,可以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政“隐形教育”,使立德树人的思想根植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从而达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让思想政治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到学生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去,从而实现“三全育人”的根本目标。

(二)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科技的快速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企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专业技能外,更注重人才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和思政课融合教学能培养出让学生对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有更好的适应,从而提升学生能从宏观的视角看待专业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就业竞争能力有更大的认识和提高,对社会未来的发展筑牢根基。

(三)促进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专业课与思政课的融合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不仅要在专业课程中的教学理念、内容优化、模式创新等多个维度深入推进,还要注重学生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培养,以及需要学生去了解现代技术背后一代代技术工人所传承下的聪明智慧和工匠精神,从而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两张皮”的局面。因此,只有对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评价方式改革等方面,才能唤起教师的教学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推进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必经之路。

二、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与思政课融合现状分析

(一)融合意识不足

部分高职高专教师对专业课与思政课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专业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政课教师,这一错误认识造成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无法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对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不能做到融会贯通,不能达到协同育人。

(二)思政元素的挖掘不足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有效地将思政教育实践于该专业的教学中,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然而,由于专业的课程内容较为丰富,以点带面可以讲授的课程门类较多。一些教师在思政元素挖掘上不够深入,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思政内容的引领作用。比如,《机械制图》课程中图纸规范、严谨的要求,可以将机械制图历史故事、工匠精神、严谨治学态度等植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在《运动控制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我国自动化技术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技术应用领域,以及行业规范等内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强化了学生对职业规则意识等。

(三)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教师在专业课与思政课融合教学实践中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创新;平时讲解思政内容不结合专业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讲授释义较多,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效果较差。教学过程中也未能有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平台等,教学内容呈现形式过于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性学习需求。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职高专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评价体系在专业课和思政课一体化的过程中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难以很好地引导教师主动开展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质量上,专业课与思政课的衔接,对纵深推进是不利的。

三、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与思政课融合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融合的意识和能力

1、加强教师培训

高职院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围绕如何开展专业课与思政课融合,一是安排思政教育专家学者就专业课与思政课融合的理念、方法、技巧、成效等进行专题讲座;二是安排校内教师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分享开展融合教学的做法和经验,共同研究解决不同专业课与思政课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找到思政融合的切入点,以不断提高教师对专业课与思政课融合的认识,增强教师发现和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三是安排教师实践锻炼,在课堂上要求专业课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教学实践,通过相互磨合、定期反思、专家指导、同行互评等方式,不断改进教学,以提升融合能力。

2、完善学校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对在年终教师综合考核指标中,应专设思政与专业课融合考核指标,在职称晋升和评优评先等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以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融合教学,从而营造良好的融合教学氛围;二是设立教师融合教学专项奖励基金,表彰和奖励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教学中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评选“课程思政优秀教师”等方法,以激励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二)深挖思想政治元素

1.结合专业课内容

老师要加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在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专业课中寻找思政元素,如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训练、实践项目等教学环节中,从思想政治要素中寻找课程内容融合点;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深入挖掘,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深度挖掘。如《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中对编程代码必须准确规范的要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敢于负责的工作态度;《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中,要求团队合作完成设备安装调试任务,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善于沟通的团队精神。

3、关注行业发展动态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行业的发展,教师需关注其行业发展方向,将其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成果及行业发展凸显出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应用于教学中。如介绍我国在数控机床等高端制造领域的突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为高质量发展我国制造业贡献力量。

(三)创新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案例讨论等方式,从专业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将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相关的实际案例进行收集,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如某企业在机电设备研发过程中遇到技术难关,班组人员发扬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等,最后一次彻底攻克难关的案例,引导学员学习团队协作精神和品质,兢兢业业,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

2、课题教学法

在专业课教学中,以课题实施过程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事业心、职业道德观,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心,以小组的形式结合课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课题任务。如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工程,要求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产品设计、制作、调试任务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如制作教学视频、融入思政元素的动画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将专业知识、思政内容传授给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讨论、答题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政治思考和学习中来,增强教学实效。

(四)完善评价体系

1、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

构建包括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学习态度、劳动意识、个人审美观等多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总体评价指标上,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学生思想素质表现、小组分工合作意识、工匠精神,以及创新观念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从个体评价指标上,通过学生个人的课堂表现、作业提交、知识迁移、言谈举止、劳动观念等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如图1所示。

2、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考评。

采取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企业导师评等多种形式的多元化考评,教师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注意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要注意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自评、互评,能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取长补短,强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同时,采用企业导师测评的方式,将更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企业测评内容纳入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进行评估。

四、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与思政课融合的实践案例

(一)《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融合实践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金属切削原理和刀具部分内容为切入点,讲授我国古代刀具制造技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结合我国传统刀具制造技术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民族文化意识的情感;在介绍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同时,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意识。

选择的授课方式,既有以案例授课的方式,也有以课题授课的方式。以某企业制造高精度机械零件为例,由零件加工过程如何保证其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这一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引入工匠精神,让学生充分了解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机械制造行业的必备精神。项目教学中,让学生分组制作一个小型机械产品,由设计到加工以及装配调试,每个环节都需要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及责任意识。

在评价方面,通过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考核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通过观察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创新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发挥等,比如对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协作能力,对待工作任务的态度、责任心等,从而通过一系列融合措施,使学生在掌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知识的同时,思想政治素养得到很大提高。

(二)《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融合实践

针对《电机与电气控制》这门课程的教学而言,如何将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例如,在讲授《电气控制系统设计说明》中强调安全用电,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介绍了我国发展电气控制技术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绩,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激起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结合项目教学法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过程。展示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利用多媒体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直观感受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开展电机与电气控制系统设计项目,要求他们遵循规范的设计流程,并在项目中融入思政元素,增强环保意识,同时注重节能措施,减少能源使用。

在评价制度上,学生项目实施过程中,除考试成绩外,增加绩效评价。评价内容从学生的设计思路、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以及安全、环保等思政元素的体现,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与思想政治素养方面互相促进。

五、结论

针对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相融合需要系统且长效的规划和动作,它不仅有利于各高校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增强高校教师一体化意识,锻造高效一体化能力,潜力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因此,需要各高职院校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与本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相适应的融合模式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切实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能力和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并探索和解决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疑点和难点问题,是专业课思政课融合的工作重点,为实现我国制造业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来共同推动我国高质量人才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王峰,黄先伟.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N].山西科技报,2024-06-27(B12).

贾栋帆.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23.

朱名强.基于“课程思政+实践能力培养”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2):152-153.

谢春艳.SWOT分析视域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张启君.基于PBL的应用型本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考[J].才智,2023(20):20-23.

刘晓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探讨[J].投资与合作,2022(06):193-195.

任丽娜,陈巧巧,孙玉洁.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42(02):126-131.

作者简介:王光春(1970-),男,汉族,湖北黄冈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