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黄河文化的概述分析

作者

丁传锋

郑州科技学院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黄河文化的概述。黄河文化源远流长,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信,也延续着我们的文化自信。通过对黄河文化的概念、黄河文化的基本特征、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黄河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的服务于黄河文化传承及转化利用,助推黄河流域文旅发展,为黄河文化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黄河文化;概念;精神

1、黄河文化的概念

据众多的出土文物表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中下游地区作为其中之一,迄今被视为“天下中心”。目前对黄河文化的定义众多,其中学者认可度最高的、大众最易接受的为“财富总和”说,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对于一些概念也有一些偏差,如黄河文化与黄河现象、黄河文明与黄河历史等相关概念难以区分,统一将其认定为各个地方文化现象的总和。

由于黄河文化的概念种类较多,经众多文化学者的探究与勘察,相继提出了有关“黄河文化核心”概念的几种相对重要的学说。首先为“黄河文化符号”说,其中黄河符号体系根深叶茂、内容厚重、层次丰富,也是文化的核心。其次为“农耕文化”说,它指人们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形成了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然后为“中原文化、关中文化与齐鲁文化”学说以及“黄河治理文化”学说,最后一种为“精神财富总和”说,该学说以精神财富为主,从精神内涵方面来界定黄河文化的相关内涵等。

经过多种文献与书籍的查阅发现,朱海风学者的观点与本研究的观点较为相似。他认为,黄河文化的核心是“河缘文化”。其中,对于“黄河文化的核心”研究,基于系统论分层原理。若将其视为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边缘层、“次内层”、“核心层”,其核心层就是黄河文化的“精髓”之处,也是其灵魂所在。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是人与自然共生的过程之中共生的产物。黄河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原因是人河关系与人河缘分的推动。河缘体现的人河关系是一种立体多维的综合关系,包括中华民族同黄河流域内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包括同野生动植物的关系。上述所说的“黄河文化符号”说、“农耕文化”说、“中原文化、关中文化与齐鲁文化”学说以及“黄河治理文化”学说、“精神财富总和”说等众多观点,均来源于河缘文化长期积累后形成的硕果。)

2、黄河文化的基本特征

(1)根源性

中华民族最早、最主要的发祥地便是黄河流域。黄河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诞生之处。黄河文明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早期形态,也形成了黄河文化。黄河流域自始至终都是我国的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黄河文化的根源性不仅具有国家意义,也具有国际意义。因为黄河文化是我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整个国家的精神家园。其次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对全世界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黄河文化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黄河文化中推崇的天人合一、道出于天等观念也是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黄河文化中崇尚的家国情怀也是人们为理想事业献身的精神源泉。

(2)灵魂性

黄河流域在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孕育了儒释道相结合、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支撑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影响并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黄河文化中的自强不息便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民族精神,勇于探索,不断前行的精神一直隐藏于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精神灵魂支柱。

(3)包容性

包容文化是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文化。黄河流域的文明一直都是传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互融的枢纽区域,这种融合形态形成了黄河流域的包容性。中华民族的多民族共融、和谐发展的形式也缔造了“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崇尚“大一统”体制的共识。

(4)忠诚性

忠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流淌的血液,是中华民族最起码的道德标准。如“精忠报国”的岳飞,“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等,都是忠诚成就了这些伟人,这些伟人的事迹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孔子写的《孝经》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中华孝道文化的基石,被广大人民百姓和帝王将相当做金科玉律。

(5)原创性

历史文献中记载的中华民族早期的伏羲氏作网罟、嫘祖始蚕丝,还有裴李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质农具,这些都是黄河文化创新成就的见证。“四大发明”的出现也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再到活字印刷术和宋体字的发明和使用,处处都体现了黄河文化的原创性。四大发明、甲骨文、说文解字、儒、释、道以及墨、法等诸子百家思想、中国功夫等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的原创。这些代表我国优秀文化的结晶,也彰显了黄河文化的原创性。

3、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

(1)奋斗精神

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但也给中华儿女带来了很多灾难。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和后羿射日等,上古神话中的古人面对这些灾害,并没有逃避退缩,而是迎难而上,这些不屈不挠的自强奋斗精神世代相传,影响着中华民族奋斗前行。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是对不怕艰难,以苦为乐的高尚品质的赞赏。还有孟子、墨子等提出的顽强拼搏、奋斗不息的精神都是黄河文化奋斗精神的体现。也促使中华民族砥砺前行。

(2)群体精神

黄河流域的水灾迫使历代子民共同治理,将人们仅仅联系在一起,共同修建水利设施,水利灌溉的事务让人们形成了万众一心的群体精神。黄河流域自然环境造就的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让群体精神在中华民族中广泛传播,影响深远。近现代的抗战精神、长征精神等都是群体精神的体现,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精神财富。

(3)务实精神

务实精神在周朝已经有所体现,周朝从殷亡的经验教训中已经不再完全相信鬼神天命等迷信,周朝的占卜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生活中具体问题的重视。周朝用金、木、水、火、土 5 种物质元素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和发展, 而不是将所有的一切都归于所谓的天命。从周朝起,重实际轻玄想的务实精神已经开始了。《诗经》大雅中也洋溢着大量的现实风采,宣扬了尚实重功的务实精神。清朝的时候在学以致用和启蒙思潮中务实精神进入了高潮,在13世纪时期,叶适等人就提出了“功利之学”,面对社会的大动荡,李蛰、顾炎武等思想家在继承务实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务实精神、实效精神、功利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重要指 示 落 到 最 实 处[EB/OL].(2020- 06- 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9375104824671715&wfr=spider&for=pc.

作者简介:丁传锋(1983.10~),性别:男,民族:汉族 ,籍贯:山东省聊城市,副教授,学历(2007级硕士),专业(设计艺术学方向),研究方向:地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