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沈蕾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统计局 624000
摘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增效、农牧民增,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农业产业振兴。近年来阿坝州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打造的多元化推进格局,阿坝州农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仍存在特色产业发展不充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需加强。
关键词:农业产业现状;对策建议
引言
阿坝州作为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长江黄河上游、川甘青交界地区,紧临成都平原,幅员8.42万平方公里,拥有天然草原6782万亩(其中可利用5784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85.3%)、耕地98.65万亩。生态是阿坝州最靓底色,资源是阿坝州最强后劲,境内以高山峡谷和高原地貌为主,境内山川秀美、气候独特、土壤多样、基因丰富,是全国的三大林区、五大牧区和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及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野生植物资源40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550多种,盛产特色水果、食用菌、秋淡蔬菜、虫草贝母、牦牛、西藏羊等绿色优质农产品,享有“动植物基因宝库”、“绿色食品宝库”、“天然药库”等众多世界级桂冠,是名副其实的“净土”之地。
一、阿坝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阿坝州上下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把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主体作为重要抓手,坚持多模式推进、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结、多要素发力、多业态打造的多元化推进格局。坚持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按照“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思路,大力发展牦牛、藏系绵羊、中藏羌药材、生态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净土阿坝”农特产品品牌、组建农投公司等,不断加快生态农业品种特色化、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品牌区域化进程,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整体水平和效益,积极建设全省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农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农牧产业发展,结构持续优化。经过近几年的探索,种养结构向多元化、特色化、优质化不断优化调整,生产要素不断向优势产业集聚,重点围绕牛羊(禽)、生(藏)猪、特色水果、高原菜蔬、优质粮油、道地药材等主导产业和食药菌类、高原花卉、特种养殖等特色产业,加快构建了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产业体系,推动了产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升。
(二)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品牌日渐形成。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牧户”新型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加快探索推行,绿色生态、优质特色牌迅速做响,“净土阿坝+”区域品牌联动模式全力推进,目前成功“净土阿坝”区域公用品牌授权67家,培育“净土阿坝”农业品牌产品187个,“净土阿坝”品牌荣获四川省十大优秀公共区域品牌及“天府粮仓”农博会最受欢迎农产品品牌,努力将“净土阿坝”打造成了与大熊猫、九寨沟相媲美的又一张生态形象名片和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
(三)示范推广深入,生产能力递增。科技投入逐年加大,现代农牧业种养植新技术研发与创新加快,农牧科技示范运用与推广服务深入强化,“四新”示范和“六良”配套种植技术大力推进,“顺势三结合”牦牛轮换饲养、“4218”标准化养殖等模式在全州迅速推广,彻底改变了我州以前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传统种养方式,持续提高了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目前全州农作物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了4%以内;重大动物疫病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了100%;牦牛、绵羊杂交改良面分别达到了60%和70%,比“十二五”末分别提高了2个和3个百分点,改良后牦母牛日产奶量平均达到5-7公斤,是本地牦牛的3.5倍;每年向州内和川甘青牧区推广“麦洼牦牛”等优良地方品种种牛2000余头。自主研发的牦牛腹泻性疾病口服液、牦牛拉箱式挤奶机等成果在州内加快推广使用,并辐射推广到青海、甘肃、西藏等地。
二、阿坝州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阿坝州农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仍存在特色产业发展不充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尤其是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弱,产业规模小链条短,粗而不精,小而不强,特而不优,技术研发水平低,品牌建设市场营销亟需加强。
(一)设施短板对持续稳步发展制约明显。州内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农业农村持稳发展保障能力不足,特别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备,农牧业靠天看天、生产零散分散、抵御防范风险和灾害能力低的现状仍未彻底改变。同时,州内农牧产业链条短,“小散弱”态势突出,增收增效渠道单一,业态深度融合不够,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农产品加工率不高,产品质量认证滞后,区域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提升不足,值得深入探索。
(二)多元制约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受州内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影响,加之高半山和边远地区设备建设滞后、农村“空心化”加剧、农村劳动力缺乏等不利因素叠加,导致现代农牧业生产能力主动适应差异明显,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大。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思想相对保守,开拓创新精神不够,特别是在跨区域、跨地区的协同发展上,站高望远的协同合作不够。
(三)名优品牌培育创建不够。阿坝州围绕“净土阿坝”公用商标,大力发展各类系列产品,但由于生产规模普遍较小、标准化程度低,名优品牌培育发展较慢,农产品及加工业在全国全省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较少。旅游服务中也缺少知名的民宿连锁、康养基地,以品牌带动农特产品和旅游服务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
(四)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从种养植(殖)基地、产品加工到市场营销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滞后,农工贸旅结合、品牌建设等模式、体系未较好形成,农牧特产品精深加工少。部分地区旅游发展较快,但缺乏对乡村旅游的深入挖掘,透支旅游品牌。如理县某村,群众普遍存有挣快钱的思想,不注重保护耕地果林的风土人情名片,游客反映体验感较差。
三、对策和建议
政府部门规划引领,突破行政区域优化要素配置,加快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围绕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聚力培优做强以现代高原畜牧产业及优质错季果蔬产业集群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大力培育一批高质量、高标准、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建立利益链接新机制,通过“企业+农专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的模式,引领同类产品实现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二)结合乡村振兴促进农工旅融合发展。积极探索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载体。采取“N+农业”的方式,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做到农工贸互动,农文旅结合。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发展产业园区,通过园区、基地建设集约化、规模化带动二三产业发展。打造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通过休闲农庄、休闲示范乡村等载体,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生产体验活动等,让更多的人愿意来、留得住、游得好。
四、结论
通过产业发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区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建设阿坝州生态美丽家园、和谐幸福家园、富裕小康家园。
参考文献: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十四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21-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