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量感启蒙
翟长丽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江苏 扬州 225200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量感属于《数学义务课程标准(2022版)》中要求学生培养的一种素养。小学学段是学生量感启蒙的阶段,教师要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量感。本文将基于新课程标准视角,主要从创设课前导入情境,进行趣味量感启蒙、设计课上探究情境,营造自主交流氛围、依托课下实践情景,巩固学生量感培养这三个层面对小学生量感培养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生;量感培养;情境创设
前言:量感是2022年版新课标中出现的新概念。量感就是对量的感受,就是一种对事物多少、大小、长短、粗细、厚薄、轻重等的感官认识。2022版新课标中的定义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生活中有许多涉及量感的操作。而当下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要立足于生活实践,通过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对物体的多少、大小和长短等等进行感知,从而获得更为直观的体验,提升自身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一、创设课前导入情境,进行趣味量感启蒙
情境创设法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动力的关键课堂活动。在当下小学生量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课前导入情境的方式,在课前导入环节中就能够对学生进行量感启蒙,引导学生在趣味的课堂环节中不断激发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初步接触量感,对物体进行更为直观的感受。课前导入环节是学生对于新知的初步接触环节,同时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借助课前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兴趣,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如在学习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的知识之前,由于千克和克是学生在本章节知识学习中会认识到的全新概念,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设置课前导入情境的方式带领学生认识这两个概念,并培养学生的量感。在PPT上,教师可以放映不同大小的物体,并引导学生依托自己的预习成果思考一下这些物体的数量后面应当填写哪个质量单位。如在PPT上的鸡蛋下面是“50”,则学生要思考是填“克”还是“千克”;再如PPT上的油桶下面是“5”,学生也要思考是填“克”还是“千克”。如此通过课前打入情境的创设,教师也能够借此机会激发学生对于量感的培养,调动学生关于测量物体属性大小关系的兴趣。
二、设计课上探究情境,营造自主交流氛围
除了课前导入情境之外,课上的探究情境同样也属于情境创设法中着重关注的内容。课堂探究情境大多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上探究和思考,通过课上自主交流的形式不断培养良好的探究意识。量感的培养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物体属性的直观感受能力,因此教师不妨借助课上的模型教具引导学生培养量感,并通过课上探究任务的设计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的自主性。
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的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本单元涉及物体的容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小组探究活动的方式,对升和毫升这两个概念进行理解。由于升和毫升是常见的容积概念,用于测量各种容器的容积。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组任务性探究活动,即引导学生首先用估测的方式思考物体的大致容积,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最大程度上装下水槽中的全部水。每个小组都要选定一个方案,然后验证方案的合理性。具体的方案如下,即教师首先为各个小组分发一个盛满水的水槽,然后分发不同容积的容器,引导学生通过课上探究和交流的方式完成课堂任务。课上的探究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借助估测培养自身的量感,同时也能够借助动手操作,亲自验证。
三、依托课下实践情境,巩固学生量感培养
在当下的小学数学量感培育的过程中,除了创设课堂导入情境和探究情境之外,教师还可以创设课下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特定情境之中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借助实践活动巩固量感的培养。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联系书本知识同课下应用的关键桥梁。教师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要创设有利的实践场景,激发学生量感培养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让学生通过坐标的方式来确定某一物体或某一建筑的固定位置。在本单元知识学习的背景之下,教师为了培养学生量感,就可以创设一个特定的实践情境,即引导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调查学校中各个典型的建筑物的位置和方向,估算出建筑物之间的大致距离,然后设计一个平面地图,并以学校的升旗台为中心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以确定各个典型建筑物的位置。课下实践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实现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同时也能够不断发掘数学知识与课下所学内容的固有联系性,切实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断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数学的综合能力。其中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物体的属性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如导入情境、探究情境和实践情境等等,不断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量感,培育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蔡绍恩.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以“圆的面积”为例[J].新课程,2025,(01):71-74.
[2]陈爱林.量感培养视角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36):46-49.
[3]石书书.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21):135-138.
[4]吴新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J].数学之友,2024,(24):89-90.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结构化视野下学生量感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编号:2023JY15-L30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