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红色基因”的育人转化机制:学生党建协同赋能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
沈依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迎来创新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人工智能技术既为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呈现、个性化教学及精准化育人提供新可能,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价值多元化及技术异化风险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源,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其在智能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成为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力求构建“党建引领—课程承载—技术赋能”三维协同路径,推动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实现红色基因的育人转化。这一路径既立足学生党建的组织优势,又紧扣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功能,更依托智能技术的创新潜力,同时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协同育人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一、党建引领:筑牢红色基因育人的组织根基与方向指引
党建引领是红色基因育人的核心保障。通过强化组织建设、激活党员作用、融合智能技术,为思政课教学提供组织支撑与方向引领,而辅导员作为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直接推动者,在其中承担着统筹协调、过程指导的关键角色。
(一)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
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多部门协同的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党建工作与思政课教学融合推进会,制定跨部门协同育人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与考核指标;搭建课程思政案例库共享平台,将党建工作中的红色资源、先进事迹转化为思政课教学案例,实现目标共融、资源共享、队伍共建、评价共促。
(二)发挥学生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以党支部为单位,实施红色理论研习计划,每月开展“红色经典研读会”“党史专题研讨会”,鼓励学生党员结合专业知识撰写红色理论研究报告,加深理论认知;开展“红色实践先锋行”活动,组织学生党员深入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地调研与志愿服务,将实践中的所见所感转化为思政课的鲜活案例与实践教学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2]。
(三)激活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实施“党员领航计划”,鼓励学生党员担任思政课学习小组组长、学习助手,协助教师开展课堂讨论与课后辅导,发挥带头作用;组建红色文化宣讲团,培训学生党员担任宣讲员,通过校园广播、新媒体平台、主题班会等渠道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党史微课堂”等活动,传播红色文化;设立党员示范岗、评选优秀党员学习标兵,激励学生党员在课堂内外发挥思想引领、学习示范、行为表率作用,带动全体学生参与思政课学习。
(四)智能技术提升党建效能
搭建基于大数据的党员思想动态监测平台,采集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社交等多维度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思想动态趋势,实现思想问题早发现、早干预;利用VR、AR 技术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场景,开展线上主题党日活动,增强学生党员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开发党建智能问答系统、线上党建知识竞赛小程序,提升党建工作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强化对思政课教学的组织保障。
二、课程承载:推动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的内容重构与方法创新
课程是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的核心载体,通过内容协同重构与方法创新,实现红色基因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
(一)教学内容协同重构
构建“红色基因 + 课程体系”双螺旋结构,建立动态更新的红色教育资源库,确保内容时效性与丰富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系统整合红色资源,深挖红色资源内涵,采用“专题嵌入 + 隐性渗透”结合的方式,将党的创新理论、红色故事、革命精神深度融入思政课各章节,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增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红色实践”专题。成立党建骨干与思政课教师组成的联合教研团队,定期研讨教学内容,制定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的详细方案,确保红色教育与课程知识点有机衔接。
(二)案例教学革新
案例教学作为连接红色理论与现实实践的重要纽带,需立足学生党建工作实际与时代发展特征,构建“本土化、年轻化、动态化”的案例体系,而辅导员在案例挖掘、设计与应用中发挥着关键的桥梁作用,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通过沉浸式体验引导学生深度理解红色精神的当代价值。在案例库的立体化构建上,辅导员牵头组建“案例开发小组”,联合思政课教师、学生党员骨干共同挖掘“身边榜样”“校园实践”“时代先锋”三类核心素材,形成完整案例包,分别作为不同思政课程相关章节的教学素材,构建“历史红色基因—当代实践转化”的案例链条,确保案例资源始终保持与时代同频、与学生共鸣,通过这种“源于学生、用于学生、贴近时代”的案例教学革新,实现学生党建案例与思政课教学的精准对接,让红色精神从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可知、可学可做的实践样本。
(三)体验式教学深化
体验式教学作为红色基因具象化传播的核心路径,结合党建工作现状,需在辅导员的统筹设计下,构建“实地场景浸润 + 虚拟技术赋能 + 互动参与深化”的立体体系,实现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对红色精神的认知与认同。组织由党员骨干担任讲解员的红色教育基地实地研学,通过现场讲解、场景复原增强学习代入感;结合VR 虚拟研学技术,开发“云端红色展馆”,运用3D 建模、全景影像还原革命历史场景,突破时空限制;开展“红色剧本展演”等互动体验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深化学生对红色历史的理解,引导学生结合思政课理论撰写践行报告,推动红色基因从符号到动力的转化。
(四)项目式学习推进
构建“党建引领 + 思政赋能 + 专业融合”的协同体系,让红色主题研究成为连接理论学习与实践转化的纽带。推动党支部与思政课教师共建课题库,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实践与认识”等理论要点,设计“红色文化传承现状调查”“革命旧址数字化保护”等课题,引导学生团队将社会调研、文献研究与艺术创作相结合,聚焦红色文创产品开发,将理论认知融入创作实践。学生成果以调研报告、短视频、文创产品等形式呈现后,优秀作品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库,同时将项目参与情况与思政课实践学分挂钩,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同时,强化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的实践感悟。
(五)智能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运用 AI 辅助备课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与语义识别技术,精准匹配与教学内容契合的红色教学资源(文献、影像、学术成果等),为教师备课提供支持;利用AI 工具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对红色教育的认知水平与学习需求,实现教学内容个性化推送;搭建“线上 + 线下”融合的互动式学习平台,设置红色主题讨论区、直播课堂、在线答疑等模块,支持师生围绕红色议题深度研讨;利用智能分析技术实时监测讨论内容,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引导正确价值导向。
(六)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开发
虚拟仿真教学作为推动红色文化时代化传承与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抓手,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智能技术为支撑,通过构建多感官交互的沉浸式教学系统,为红色教育注入新动能[3]。其核心在于聚焦“重走长征路”“开国大典” 等标志性历史场景,将抽象的红色历史叙事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具象化体验。这一教学形态既突破了传统思政课单向灌输的局限,通过场景化叙事与交互式体验激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又为红色文化的时代化传承搭建了技术赋能的桥梁,引导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增强对红色历史的情感认同与价值共鸣,为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三、技术赋能:构建红色基因育人的虚实融合场景
智能技术为红色基因育人提供新手段,通过打造智能学习平台、构建实践共同体、运用大数据分析、开发生成式AI 工具,构建虚实融合的育人场景。(一)打造红色基因智能学习平台
依托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技术,搭建集党建文献库、思政课程资源池、虚拟仿真教学模块于一体的智能学习平台,提供一站式学习资源与服务;构建学生画像分析系统,基于知识掌握程度、兴趣偏好等多维度数据实现红色教育资源个性化推荐,动态调整学习路径,提供阶梯式、精准化学习体验;设置智能问答与学习效果评估模块,实时反馈学习成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
(二)构建“线上+ 线下”红色实践共同体
“线上+ 线下”红色实践共同体的构建,需通过技术赋能与资源整合实现沉浸式学习场景的立体延伸。线上运用5G 直播技术开展红色教育基地“云游”,打造沉浸式云展览,实现“足不出户逛展馆”;开发党建主题元宇宙场景,让学生以虚拟角色参与红色历史事件互动,增强学习趣味性。线下联合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校外资源,构建“行走的思政课堂”,通过实地研学、情景演绎、史料研读等活动,将线上虚拟体验转化为具象化的情感共鸣[4]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学生红色实践档案系统,记录实践参与时间、内容、成果等数据,形成可视化成长轨迹,为综合素质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三)大数据驱动精准育人
搭建思政教育大数据分析平台,全面采集学生在思政课堂学习、党建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场景的行为数据,如课堂互动频次、作业质量、活动参与深度等;深度挖掘数据,建立学生思想动态预警模型,及时发现思想波动与价值取向偏差并进行引导;通过群体聚类分析与个体行为对比,生成个性化育人方案,为党建工作策划与思政课程设计提供数据驱动的靶向改进建议,推动育人方式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实证转变,显著提升红色教育与思政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四)生成式AI 辅助工具开发
生成式 AI 辅助工具开发以自然语言处理、图像生成及 3D 建模技术为支撑,构建红色教育内容创新体系。如开发红色故事智能创作系统,输入历史背景与核心要素即可生成生动故事脚本,丰富红色教育内容;运用 3D 建模与渲染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辅助情景式教学,增强历史事件的直观性;建立“AI 预设规则筛查 + 思政教师专业审核”的内容审核双重机制,规避内容失真风险,确保红色教育内容的严肃性与准确性,从而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从静态向动态交互升级,助力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
智能时代为红色基因育人与党建思政融合提供了创新机遇,本研究构建的三维协同育人路径,将辅导员工作、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教学深度绑定,为红色基因融入育人全过程提供了系统性保障。未来将持续优化实践效能评估与保障机制,推动红色基因育人转化走深走实,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J]. 求是,2021,(10):4-11.
[2] 李伏清,范佳. 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 [J].红色文化学刊,2023,(3):81-87.
[3] 骆郁廷,余焰琳 . “大思政课” 视域下红色资源育人探究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39 (3):99-103.
[4] 姜玉峰,邱洋海. 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 [J]. 光明日报,2025-04-21 (06).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 2022 年度课题青年专项课题“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研究”(编号:202214422)的结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