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建成环境对绿色锻炼行为的积极影响
荣雨檐 黄继林
1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0 2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荆州434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校园环境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建成环境对师生绿色锻炼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校园建成环境在促进绿色锻炼行为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亟须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因此,深入研究校园建成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现状,对于优化校园环境、提高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校园建成环境的构成要素出发,深入分析了校园建成环境的现状,阐述了绿色锻炼行为的理论依据,探讨了校园建成环境对绿色锻炼行为的积极影响,提出了改善校园建成环境促进绿色锻炼行为的措施,以期为校园环境的优化和绿色锻炼行为的推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校园建成环境;绿色锻炼;影响;
1校园建成环境的构成要素
1.1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是校园建成环境的基础,包括校园绿化、水体景观、地形地貌等。这些自然元素为绿色锻炼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锻炼者的身心健康。校园绿化能够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为锻炼者提供舒适的锻炼环境;水体景观能够增加校园的生态多样性,为锻炼者带来宁静与放松;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则能够为锻炼者提供丰富的锻炼场地选择,增强锻炼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1.2设施环境要素
设施环境是校园建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运动设施、休息设施、标识系统等。运动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绿色锻炼行为的开展。校园内的运动场地、健身器材等能够为锻炼者提供专业的锻炼条件,满足他们的锻炼需求。同时,休息设施的合理配置能够让锻炼者在锻炼间隙得到充分地休息,提高锻炼效果。标识系统的设置则能够为锻炼者提供便捷的导航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校园环境,提高锻炼的便捷性。
1.3社会文化环境要素
社会文化环境是校园建成环境的软实力,包括校园文化、锻炼氛围、人际互动等。校园文化能够激发锻炼者的锻炼热情,增强他们的锻炼意识。通过举办各类体育活动、健身比赛等,可以营造出浓厚的锻炼氛围,使锻炼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互动则能够增加锻炼者的社会交往,让他们在锻炼过程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绿色锻炼中来。
2校园建成环境的现状分析
2.1自然环境要素的利用与保护
当前,多数校园在自然环境要素的利用与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地形地貌得到合理利用,校园空间布局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气候条件也被充分考虑,在校园规划中融入遮阳、通风等设计元素,以提高校园舒适度。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校园植被覆盖率不足,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提高;一些校园在建设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2建筑环境要素的布局与特色
在校园建筑环境方面,多数校园建筑布局合理,功能划分明确,满足了师生的基本需求。同时,一些校园在建筑设计上注重体现学校特色和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然而,也存在建筑风格单一、缺乏创新的问题;部分校园建筑老化严重,维护不善,影响了校园的整体形象。
2.3文化环境要素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环境要素在校园建成环境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许多校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校园文化。同时,一些校园也在不断探索校园文化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然而,仍有部分校园在文化传承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投入,导致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在创新方面,也存在创新力不足、缺乏特色的问题。
2.4设施环境要素的完善与更新
在设施环境方面,大多数校园在交通、通信和安全设施等方面得到了完善,为师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然而,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师生需求的变化,部分校园设施已显陈旧,亟须更新升级。此外,校园设施的智能化水平也需进一步提高,以满足师生对高效、便捷服务的需求。
2.5景观环境要素的美化与提升
景观环境是校园建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许多校园注重校园绿化和景观建设,通过植树造林、布置水系景观、设置雕塑小品等方式美化校园环境。然而,也存在一些校园在景观设计中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设计,导致景观效果不够理想;同时,对景观环境的维护和管理也需加强,以保持其良好的状态。
3绿色锻炼行为的理论依据
3.1绿色锻炼行为的定义
绿色锻炼行为,是指在身体锻炼过程中注重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它不仅要求个体在锻炼时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运动方式,还强调在锻炼过程中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互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绿色锻炼行为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2 绿色锻炼行为的内涵
绿色锻炼行为具有环保意识。它要求个体在锻炼过程中时刻关注环境保护,选择低碳、环保的运动方式,如徒步、骑行等,避免使用高污染、高能耗的运动器材。同时,锻炼者还应注重锻炼场所的选择,尽量选择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锻炼,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绿色锻炼行为强调可持续性。它要求个体在锻炼过程中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平衡,避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例如,在户外锻炼时,应尽量减少对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的破坏;在锻炼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场地,保持环境整洁。绿色锻炼行为还体现了健康效益。通过绿色锻炼,个体可以在自然环境中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同时,绿色锻炼还可以促进个体与自然的互动,增强对自然的认知和尊重,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
3.3绿色锻炼行为的外延
绿色锻炼行为的外延十分广泛,它不仅局限于个体的日常锻炼活动,还可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建设更多的绿色运动空间,如公园、绿地等,为市民提供便捷、环保的锻炼场所;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可以加强绿色锻炼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在社区建设中,可以组织各类绿色锻炼活动,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绿色锻炼行为的外延还体现在其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上。如绿色旅游、绿色出行等领域都与绿色锻炼行为密切相关。通过将这些领域有机结合,可以形成更加完善、系统的绿色生活方式体系,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4绿色锻炼行为的特点
绿色锻炼行为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环保意识突出。在绿色锻炼中,低碳出行是其主要方式之一。人们倾向于选择步行、骑行、慢跑等低能耗的运动方式,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这种出行方式不仅有助于减少碳排放,还能使人们在锻炼中享受自然的美好,促进身心健康。绿色锻炼行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可持续性,人们在锻炼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尊重自然规律,保持生态平衡。例如,在户外徒步或骑行时,人们会注意避开生态敏感区域,避免对动植物造成干扰和破坏。绿色锻炼行为的第三个特点是其健康效益显著。绿色锻炼行为通过提高个体的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身体柔韧性等方面来提升身体健康水平。同时,在自然环境中进行锻炼也有助于缓解压力、舒缓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4校园建成环境对绿色锻炼行为的积极影响
4.1 校园环境规划对绿色锻炼行为的促进作用
校园环境规划是校园建设的先导和基础,它不仅影响着校园的整体风貌和文化氛围,也对绿色锻炼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首先,科学合理地规划能够充分利用校园空间,为师生提供充足的锻炼场所。例如,通过合理规划道路、广场等公共空间,可以设置步行道、骑行道等,鼓励师生进行户外锻炼。其次,环境规划中的绿化设计能够增加校园绿地面积,改善空气质量,为绿色锻炼行为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绿色植被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释放氧气,提供清新的空气环境,有利于师生在锻炼中呼吸新鲜空气,提升锻炼效果。此外,校园环境规划还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通过建设文化广场、雕塑等景观节点,能够激发师生的锻炼热情,促进绿色锻炼行为的常态化。
4.2 绿化空间布局对绿色锻炼行为的支持作用
绿化空间布局是校园环境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绿色锻炼行为具有显著的支持作用。首先,合理的绿化空间布局能够营造宜人的锻炼环境,提升锻炼者的舒适度。通过精心设计植物种类和配置方式,可以创造出多样化的绿化景观,如草坪、花坛、林荫小道等,为师生提供多样化的锻炼场所选择。其次,绿化空间中的自然景观元素如树木、花草等能够带来视觉上的愉悦感,缓解锻炼者的压力,增强锻炼的乐趣和动力。此外,绿化空间还能够促进校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为师生提供更加健康、和谐的锻炼环境。
4.3 体育设施配置对绿色锻炼行为的激发作用
体育设施的配置是绿色锻炼行为得以开展的重要保障,它对绿色锻炼行为具有直接的激发作用。首先,完善的体育设施能够满足师生多样化的锻炼需求,提高锻炼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例如,提供多种类型的运动场地和器材,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锻炼目的的人群的需求。其次,现代化的体育设施能够提升锻炼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激发师生的锻炼兴趣。例如,引入智能健身设备、运动监测系统等,能够帮助锻炼者了解自己的运动状态和健康水平,提高锻炼效果。此外,定期对体育设施进行维护和更新,确保其安全、可靠、易用,也是促进绿色锻炼行为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5改善校园建成环境促进绿色锻炼行为的措施
5.1 增设绿色运动设施
增设绿色运动设施是提升绿色锻炼行为的有效途径。合理规划校园空间,利用边角地带或闲置空地建设小型运动场、健身器材等。选择环保、低碳的材料进行设施建设,减少对环境的负担。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喜好,设置多样化的运动设施,如自行车道、慢跑径、健身步道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锻炼需求。增设绿色运动设施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绿色锻炼的场所和机会,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运动习惯。此外,绿色运动设施的建成还能够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的整体形象。
5.2 优化校园绿化布局
校园绿化是改善校园建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绿色锻炼行为的推广,应该进一步优化校园绿化布局。加强校园绿化规划的顶层设计,将绿化建设与校园整体布局相协调;注重绿化植被的选择和搭配,选用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种类,提高绿化的质量和效果;注重绿化空间的连通性和开放性,通过合理设置步行道、休闲座椅等设施,鼓励学生走进绿化空间进行锻炼和休息。优化校园绿化布局不仅可以提高校园的生态环境质量,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舒适、自然的锻炼环境。此外,校园绿化的优化还能够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绿色锻炼行为的形成。
5.3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环保宣传教育是提高学生对绿色锻炼行为认知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包括组织讲座、开展主题活动、设置宣传栏等,向学生普及环保知识和绿色锻炼理念。同时,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扩大宣传范围,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在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鼓励他们亲身参与绿色锻炼活动,体验绿色锻炼的乐趣和益处。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环保主题的课程或实践活动,将环保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5.4 建立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绿色锻炼行为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首先,可以设立绿色锻炼奖学金或荣誉证书等奖励措施,对在绿色锻炼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其次,可以将绿色锻炼行为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将其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可以增强学生的绿色锻炼行为意识和动力,推动他们在校园生活中更加积极地参与绿色锻炼活动。同时,这种评价方式还能够为学校提供更加客观、全面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据,有助于学校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一步优化校园建成环境(通讯作者:黄继林)。
参考文献:
[1]杨扬,高峰. 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低碳路径研究综述[J]. 南方建筑,2024,(02):53-63.
[2]范羽鑫,杨林鹏,李房英. 校园环境对绿色锻炼行为的积极影响[J]. 四川建筑,2023,43(04):21-24.
[3]崔刚,刘阳,李志虹. 健康中国视域下绿色锻炼融入“体医融合”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研究[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23,(03):65-67.
[4]范羽鑫,吴玉萍,洪沁楠,于海敏,李房英. 不同类型绿色锻炼的健康效益差异性[J].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4(04):408-413.
[5]丁思远,张澄洋. 香港理工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J]. 建筑与文化,2021,(03):231-232.
[6]孔逸枫. 南京高校建成环境对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22.
[7]周平湖. 不同绿色锻炼对大学生自尊和心境状态影响的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0.
[8]杨俊峰,孙刚. “绿色锻炼”视域下城市绿道体育的问题与对策[J]. 体育文化导刊,2019,(01):22-26.
[9]王墨晗. 基于体力活动促进的寒地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
[10]宁欣. 绿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