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合共生 深耕沃土 加快长沙非遗与红色文艺赋能文化强市

作者

文斯漫

长沙师范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100

国家民族发展的根脉系于文化传承,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文艺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极为重要。2023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强调“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省会长沙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有着深厚非遗底蕴和光辉红色文脉,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有独特优势且有坚实基础。

经过半年的深入调查、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课题组达成以下共识:长沙以及湖南要以本土资源优势为根基,把推动湖湘非遗和红色文艺资源在当代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当作重要突破口,积极探寻具有示范意义的融合路径、构建彰显地域特色且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品牌,从而为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湖湘力量。

一、湖湘非遗与红色文艺融合成效显著

湖南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红色文化融合成效显著,长沙市在政策支持多方协同合作之下,尤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成功结合。

(一)融合机制方面,湖南省依托《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湖南省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条例》等政策法规,实现了系统化与制度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红色文化整体纳入“十大文化标识体系”战略布局,建立起文化、旅游、文物等多部门协同机制及省级融合研究中心,系统性构建了“红色文旅 + 非遗”联动发展的制度框架。典型案例里,以橘子洲毛泽东艺术雕塑为长沙市的核心,联动长沙非遗馆打造“红色基因 + 非遗传承”文旅融合综合体,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并且同步开发湘绣毛泽东诗词系列、长沙窑红瓷革命主题茶具等 2000余种非遗文创产品,相关产业链产值突破8 亿。

(二)内容呈现注重本土化和体验化,湖湘非遗基因在创作端深度融合,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把湖湘小调、湘绣和花鼓戏当作核心元素,创作音乐剧《风华正茂》以实现非遗艺术现代转译。而在体验端,湘潭非遗博览园推出“红色烙印·非遗薪传”研学项目,年均吸引研学团队超 5 万人次,参与者亲手绣党旗、制作“胜利花”。炎帝陵景区则开发了“薪火相传·寻根之旅”情景剧,结合炎帝祭祀非遗,既丰富了红色文化的表达,又具备了鲜明的湖湘特色与深度体验。

(三)在参与模式方面,活动趋向全民化与年轻化。高校创新成果显著,如湖南师范大学与湘绣研究所合作创作的大型湘绣《万山红遍》,荣获全国文创一等奖,并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湖南大学与醴陵瓷艺传承人合作推出“红色记忆·五彩华章”系列瓷作。社区方面,开福区的“星火非遗·红耀开福”夜市,融合剪纸、棕编展销和红色故事展演,吸引超 20 万人次参与,成为现象级文化事件。同时,数字传播精准触及年轻群体,《指尖上的红色记忆》等短视频的传播构建了线上融合新阵地,全民参与和代际传承双双取得突破。

二、融合进程中的问题与不足

文化传承的创新没有尽头,红色基因与非遗技艺的深度融合更需久久为功。长沙作为湖湘文化文化重镇与红色热土,在这两类文化瑰宝相互映照的探索上已经有了明显成果。但和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高要求、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供给的新期待相比,当前的融合进程还存在亟需突破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局限,重形式轻内涵。部分文旅项目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将非遗和红色元素做表层拼接,而忽视深度挖掘精神内核。如第一师范旧址等红色景区售卖的湘绣摆件、菊花石雕等非遗纪念品居多,并且较为同质化,创意设计缺乏与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精神的结合,文化符号被异化成消费标签。教育领域里,长沙广泛推行“非遗进校园”,但活动大多局限在湘绣针法、棕编技艺等手工体验,对非遗和红色文化共通的诸如“经世致用”“敢为人先”内涵解读不够。(二)资源整合不足,碎片化与断层化。主城区集中了长沙市的优质资源,但长沙县、浏阳市这两个下辖区域革命老区资源开发率较低。如长沙县杨开慧故居、浏阳市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周边,虽有侗族傩戏、客家山歌等非遗资源,然而由于交通不便资金又短缺,基于“红色故事 + 非遗体验”的深度路线未能形成。同时,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青年断层问题很突出,如长沙弹词国家级传承人年逾八旬,而青年传承人依旧不够。

三、推动湖湘非遗与红色文艺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湖湘非遗蕴含着千年楚韵的智慧结晶,铭刻着革命烽火的精神密码,二者就像湘水与洞庭交汇,只有在创造性融合里破除壁垒,使非遗技艺成为红色精神的鲜活载体,并让红色故事闪耀传统文化的时代光辉,才可以真正达成“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实践,有鉴于此,相关部门建议加强如下工作:

(一)活化资源,构建“三库一链”内容体系。非遗与红色文艺深度交融的首要任务是解决资源碎片化问题,需经系统化整理、主题化重构、活态化表达构建完整资源转化链条。为此,要在全省深入开展非遗与红色资源普查建档,全面梳理湘剧《布衣元帅》、花鼓戏《红军桥》、湘绣《韶山旭日》、滩头年画《人民公社》、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等十大类非遗项目和红色历史的关联点,建起融合资源数据库。

数据库建设应把文献档案、口述历史、影像资料等多维信息涵盖进来,构建结构化资源目录,为后续活化利用打牢基础。建立资源库之后要施行主题化内容重构策略,按不同受众设计三级内容重构体系:核心层(精神提炼)可组织文史专家、非遗传承人构建“湖湘红色基因小组”,提炼“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兼收并蓄”这类精神标识,使其与非遗载体相结合,为抽象精神赋予具象表达。

中间层(故事转化)可精选 50 个湖湘革命故事进行非遗化改编,并且要保证创作遵循“情感真实、细节生动、价值普适”原则。如借鉴通道转兵纪念馆经验开发《转兵西进》皮影剧本,或参照湘西七绣坊模式把“半条被子”故事转化成苗绣叙事长卷。表现层(载体创新)则可按照非遗自身特性匹配内容形式,用醴陵瓷艺展现《沁园春·长沙》诗意画、以湘剧高腔演绎《杨开慧》英雄事迹,构建活态传承链打造“行走的非遗”流动展馆,让优秀成果广泛惠及民众。

(二)业态创新,打造“三业融合”产业生态。非遗与红色文艺不能只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要深度化学融合,这需要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生态链来培育有持续生命力的产业生态。产业链延伸策略是基础,文创产品升级要先行推动,实施“湖湘红色文创2.0 计划”,引导产品从纪念品向生活必需品转变,重点开发实用性(功能合理)、审美性(湖湘元素)、情感性(故事共鸣)“三性合一”的文化产品。

其次要深化文旅融合构建文旅综合体模式,将长沙非遗馆与橘子洲景区融合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努力让非遗村落景区形成“红色研学+ 非遗体验”的特色线路。如借鉴第二届非遗博览会经验设置“红色非遗”专题展区,以沉浸式情景展演、非遗集市红色专区等丰富形式吸引大家参与。

(三)构建“三维课堂”育人体系,以实现教育融合。要把非遗与红色文艺融合的丰硕成果有效转化成有温度、有深度的教育资源,关键是构建实体课堂、移动课堂、云上课堂协同联动的三维育人体系,以引领受教育者从认知迈向认同。而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建设是核心着力点,需遵循认知规律与教育规律设计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

小学阶段是情感启蒙时期,可开发《湖湘红色故事绘本》,把“小萝卜头”故事改编成儿童皮影戏,编写收录《浏阳河》《红星歌》等红色经典童谣版的《非遗儿歌100 首》,并利用“非遗手工课”制作简易红军帽折纸、五星纹样剪纸等趣味体验,将朴素情感培养起来。

中学阶段是认知深化时期,可开设《湖湘精神与非遗技艺》校本课程,该课程需将历史事件解析和非遗作品鉴赏相结合,如通过湘绣《韶山旭日》领会“敢为人先”精神、利用铜官窑“胜利杯”了解湖南和平起义历史,同时可组织“重走红色路,学做非遗艺”研学旅行,让学生在通道转兵纪念馆学侗锦编织、韶山体验釉下五彩瓷绘制,从而深化认知。

大学创新实践阶段可实施“双创计划”,支持高校设立红色文创工作室,同时将红色非遗实践活动纳入思政实践学分考核,要求学生完成“四个一”任务,即参加一次非遗传承培训、创作一件红色主题作品、开展一次社区教学、形成一份研究报告。

本文系 2025 年度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湖湘非遗与红色文艺的当代融合路径研究”(2025CSSKKT207)研究成果。

文斯漫(1988)女 汉族 湖南娄底 博士研究生 讲师 湖湘非遗、红色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