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浸润与青春信仰重构
虞淑燕
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 315194
摘要:当代青年学生面临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亟需回归传统文化,重塑积极向上的个人信仰。本文基于高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传统文化浸润与青春信仰重构”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首先阐述了传统文化与青春信仰的内在联系,其次探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力求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旨在为高中理想信念教育的校本化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引,为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贡献力量。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春信仰;理想信念教育;高中校本课程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更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高中教育面临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大教育问题。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内化与价值认同有助于青春期学生形成稳定的人格基础;另一方面,高中生处于思想观念和人生规划的关键阶段,需要构建理想信念教育新格局。基于此,本文以“传统文化浸润与青春信仰重构”为主题,探讨高中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路径,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探索。
一、传统文化与青春信仰的内在联系
当代社会正处于快速变革的大潮中,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心智形成。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守正创新,确立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文明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经验。“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价值观,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正道、追求理想的深厚底蕴。这些思想精髓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更能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操守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同时,当代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世界、社会和自我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内心的信仰体系正在重构。他们渴望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寻求精神层面的慰藉与支撑。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让其滋养青春梦想,引领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知自我、追求理想,无疑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传统文化浸润与青春信仰重构——高中理想信念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策略
(一)创新课程设计,增强认同理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科学设计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课程设计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推动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
以“阳明心学与生涯规划”高中理想信念教育校本课程为例,该课程采用了“3×3”的设计模型:三维目标包括文化理解、价值认同和行为内化,对应三阶递进的学习任务链。在“知行合一”的模块中,学生首先通过研读《传习录》经典片段,深入理解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接着设计“校园手机管理方案”等实践项目,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最后开展“当代青年如何致良知”的辩论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达到行为内化的目标。此外,课程还引入了“文化双螺旋”的设计理念,将传统经典著作《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思想与STEM课程有机结合,开发出“古法造纸中的物理原理”等跨学科课例。这样不仅能丰富课程内容,也能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总之,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下功夫,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识理解、价值认同和行为内化的目标,使教学真正发挥育人的作用。
(二)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习兴趣
教师丰富教学手段,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向更加生动有趣的互动式和探究式教学,这能让知识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红色家书品读”高中理想信念教育校本课程中,教师构建了一个“四维沉浸”的教学体系。首先,通过情境沉浸,师生共同还原当年抗战时期浙东游击队战士书写家书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气息。之后,教师让学生扮演家书的作者和收信人,进行角色扮演,进而产生亲身的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还需要比较不同时代家书的价值诉求,进行深入的思维沉浸。最后,学生需要撰写一封“致2035年的自己”的时空信件。此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跨界研读”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重现怀玉山突围的路线,结合地图标注理想信仰的关键词,让学生创作出一篇现代版的《可爱的中国》诗歌。这种跨学科、多维度的教学模式,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具象化,学生也收获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建立健全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养成、行为习惯养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教育评价是检验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既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也注重品德品质的培养,更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激发与发展。
在高中理想信念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构建“信仰成长档案袋”,以此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养成情况。“信仰成长档案袋”包含四个主要维度:文化敏感度、价值判断力、行为稳定性和理想清晰度。文化敏感度可以通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的频次来评估;价值判断力则可以通过学生对道德两难问题的分析表现来考察;行为稳定性则可以从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长和态度上进行评估;理想清晰度则可以通过学生生涯规划书的迭代情况来体现。此外,在“传统礼仪现代行”课程中,设置“礼仪践行积分卡”,记录学生在重要场景中的自主礼仪创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通过人工智能情感分析技术,教师还可以追踪学生在课程讨论中价值观表达的变化曲线,全面掌握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动态过程。
(四)强化师资培养,树立良好榜样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学校需要高度重视教师的政治素质和职业操守,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也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因此,学校应该为教师搭建系统的政治理论培训平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同时加强对教师职业操守的监督和引导,确保他们始终坚持高尚的职业操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学校可以采取“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即由学科专家担任学科导师,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聘请有丰富课程设计经验的课程导师,指导教师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创新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传统文化教学能力工作坊”,通过案例分享、情境模拟等方式,提升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在课堂上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最后,学校还要建立健全的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评估机制,从文化解读、学情分析等多个维度,对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进行动态监测和诊断,及时发现问题,并根据评估结果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培训和指导,确保课程建设的持续性和实效性。
结语:理想信念教育是高中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关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立足学校实际,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青春梦想为向导,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情操,担当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拓展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健全评价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加贴合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欢.高中思政教育中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路径分析[J].大学,2024,(S1):16-18.
[2]孙梦潇.高中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理工学院,2024.
作者简介:
姓名: 虞淑燕 1984-2 女 汉 宁波
学历: 文学硕士
职务: 班主任
职称: 高级
研究方向: 高中德育、班主任专业成长
曾获荣誉: 宁波市骨干班主任
教育阶段: 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