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表现性评价任务:开启小学数学高阶思维的“密码锁”

作者

苏遗华 万家琴

1、重庆市璧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研训处主任 402760 2、重庆市璧山区教育委员会德育干部 402760

本文探讨表现性评价任务在开启小学数学高阶思维中的作用。分析当前小学数学高阶思维培养问题,阐述表现性评价任务意义,介绍其设计与实施策略,结合案例剖析与高阶思维的关联,总结其对教学的价值及未来方向,为教师提供参考,助力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思维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阶思维;表现性评价任务;教学策略

高阶思维培养是教育核心目标,对小学生未来至关重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表现性评价任务是培养高阶思维的关键举措。它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挑战任务,教师借此了解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相比传统评价,其更重过程,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学生自我提升,从而开启小学数学高阶思维的“密码锁”。

本文聚焦于此,探讨其如何助力学生运用高阶思维解决问题,剖析二者关联,提供创新教学思路与方法,打破传统局限,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其高阶思维能力,还研究作用机制,为教师提供实践指导,推动教学关注学生思维品质与全面发展。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存在的问题

(一)思维培养目标模糊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高阶思维培养目标界定宽泛抽象,缺清晰拆解指标与精准教学要求。如“培育学生推理意识”,未明确不同年级、知识板块的具体标准,教师领会意图难,教学设计只能凭经验和主观摸索,难以制定针对性教学规划,教学常停留在低层次知识讲授,无法有效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二)教学活动缺乏深度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课堂互动单一,多为低层次问答。讲概念时仅讲定义、公式,靠大量重复练习巩固,很少引导学生探究概念本质,学生缺少主动思考和探索机会。以“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为例,教师常只演示结论,不引导深入思考,学生难运用高阶思维理解知识,仅停留在表面记忆和简单应用,不利于高阶思维培养。

二、表现性评价任务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作用

(一)精准定位思维目标

表现性评价任务参照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依据课程标准中高阶思维培养期望,结合学生不同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特点,精准确定匹配不同数学学习内容的高阶思维目标。这让教师教学有了清晰导向,如教授数学概念时,能依高阶思维目标规划教学、选教学方法,避免盲目性,确保教学围绕提升高阶思维展开。

(二)激发深度思考与探究

表现性评价任务创设挑战、开放情境,打破传统习题模式,要求学生综合知识多角度看问题,像复杂数学建模这类多解问题。能激发学生主动调用知识,面对难题深入思考、尝试不同方法,在分析、实践中提升逻辑、批判、创新等高阶思维能力,解开放题时展现创造力,评判思路时锻炼批判性思维。

(三)提供全面反馈与改进

表现性评价从多维度评价学生学习,重解题思维、方法与策略,不止看答案对错。以数学主题式学习为例,评价涵盖团队协作、资料分析、建模思路及成果展示等。这能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加强薄弱指导;学生也能反思不足,改进方法,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三、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原则及策略

(一)设计原则

1. 目标导向性原则

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要紧密围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例如,若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几何图形的认识能力,那么评价任务可以设计为让学生搭建指定的立体图形并描述其特征。任务的各个环节都应指向这一既定目标,确保通过任务能够准确衡量学生是否达到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 情境真实性原则

结合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创设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如在学习百分数时,可设计购物打折情境的评价任务:让学生计算在不同折扣力度下商品的价格,并比较哪种折扣更划算。这样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易于理解任务要求,同时也能激发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提高任务的有效性。

3. 难度适切性原则

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任务难度既不能过于简单,使学生无需深入思考就能完成,也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学习加减法运算,评价任务可以是计算班级内图书角图书的借阅数量变化;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任务可设计为根据食物营养成分比例计算每日摄入量等,难度循序渐进,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能力。

(二)设计策略

1. 任务整合策略

将多个相关的数学知识点整合到一个表现性评价任务中。例如,在设计关于图形运动的评价任务时,可同时涵盖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知识。让学生设计一个图案,要求运用平移变换得到一部分,利用旋转变换得到另一部分,再通过轴对称得到最后的完整图案。这样的任务设计促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 分层任务策略

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分层任务。如对于学习数学运算能力有差异的学生,设计基础层任务:给定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式子进行计算;提高层任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四则混合运算式子并求解;拓展层任务:解决含有一定难度的运算律应用和简便计算的实际问题。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任务,或者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进行分配,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任务中有所收获,逐步提升思维能力。

3. 合作任务策略

考虑到小学生的社交需求和合作学习的优势,设计合作性表现性评价任务。例如,在统计知识的学习中,安排小组合作任务:让小组学生共同设计一份关于班级同学兴趣爱好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制作统计图表,最后进行汇报展示。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们相互交流、分工协作,不仅能够提高数学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相互启发拓宽思维视野。

四、表现性评价任务的典型案例

案例:《我是小小设计师》

此案例面向五年级下册学生,开展长方体包装方案设计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思维与实践创新能力。

活动分两步。第一步明确任务,学生讨论准备、记录、数据处理等事宜,确定任务步骤,接着调查包装信息、设计图表、准备8盒250ML纯牛奶。第二步实践操作,先用少量牛奶盒感知摆法,再用8盒进行操作,记录数据、画示意图、算包装纸面积,找出最省方案并分析原因,画丝带图、算丝带长度,感受数学应用。学生还需完成包含方案图、统计表、数据分析及活动感受的手抄报。

评价规则分五个层次,从策略、问题、交流、解决及知识运用等维度展开,层次越高,学生能力表现越好。

由此得出表现性评价任务在数学教学潜力巨大,有望拓展至各教育阶段。未来需深入探索其设计与实施策略,细化完善原则,解决实施问题,推动小学数学高阶思维培养,为数学教育高阶思维培育奠基。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高阶思维的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研究》(课题批准号K22YG120577)研究成果,作者为重庆市璧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研训处主任 重庆市璧山区第四批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苏遗华、重庆市璧山区教育委员会德育干部万家琴。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苏遗华 1968.07  男     汉族    重庆市

学历:  重庆师范学校数学系本科

职务:  小学研训处主任  重庆市璧山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职称:  高级

研究方向:    小学数学教育

曾获荣誉或奖项: 重庆市小学数学学科名师

第二作者:万家琴 1980.06    女     汉族      重庆市

学历: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职务:  德育专干

职称:  中级

研究方向:    小学教育

曾获荣誉或奖项: 重庆市小学数学学科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