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作者

徐勇 徐和阳

黄山学院 办公室 安徽黄山 24504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颁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指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今年全国两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备受关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及“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由此可见,心理健康问题依然是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同时,相关提案主要围绕“科技赋能心理健康服务创新”“推动校园心理健康法制化、体系化发展”“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格局”等展开,给我们带来许多思考和建议。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虽然相关教育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对各个高校心理咨询室设施的建立、心理专职教师配备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但不少学校还是以学生专业学习教育为主,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认为只需要针对少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不需要花费时间针对全部学生。由此可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学校管理观念的老旧,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师资队伍缺乏。一是专业人员欠缺。由于心理学方面的专业在过去都是冷门专业,高校对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及储备不够,致使高校对心理专职教师的数量供给不足。部分学校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未达标,有的学校“想方设法”聘请兼职心理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都有所欠缺。二是专业素质不高。高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数量少、承担的任务重,且与学生日常接触的时间短,很难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安全问题,难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和具体的心理安全状态对症下药。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精力投入有限,对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把控生疏青涩,课堂以经验教学为主,忽略了活动与教学的灵活结合。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复杂多样、不容乐观,经验主义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三是专业队伍不稳定。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心理教师的待遇不高、评价奖励机制也不够完善,致使教学技能较强的心理教师得不到鼓励,积极性受到挫伤,从而转向别的行业领域,最终导致人才流失。

(三)专业认知不足。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两种认知倾向:一是临床问题化倾向。存在将身心正在成长的青年大学生视为心理成熟的成年人;用精神卫生量表描述学生人格状态,用智力量表解释学生学业成绩差异;仅通过观察就把学生的行为特质标签化;热衷用医学技术快速解决学生的行为异常。其根源在于没有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发展未成熟的青年群体,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些异于成人的表现是正常的,是发展性问题,而不是病理性问题。二是经验主义倾向。现有的一些理论观点不是通过科学研究,而是通过教师的经验性观察提出的,这样就可能违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无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和专业性,随意降低心理健康教师的岗位资质,用个人经验代替科学方法;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套用过去经验解决当下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创新适合时代变化和国情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其根源在于,很多心育工作者自己也没有能力区分“科学”和“伪科学”。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有利于实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自觉,有效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四)家庭教育缺位。家长普遍忽视家庭氛围、教育方式、观念态度及情绪调节等方面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过多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校沟通时也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展开,不仅给学生施加了压力,更难以关注学生的行为情绪、心理变化等细节问题。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缺乏家庭配合,无法获取全面的反馈信息,导致心理教师无法找出根源,影响判断和效果。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育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当前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战略任务。为此,高校应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系统为理论依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育,即培育大学生在应对心理问题和促进心理健康方式的知识、态度、技能,着力培养其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努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一)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途径。一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高校要依据专项行动计划要求,不仅开齐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涵建设,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使之成为面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二是强化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高校要以心理健康文化节为契机,丰富活动形式,打造特色品牌,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短片 DV 大赛和心理情景剧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心理求助意愿等态度方面的心理健康素养。三是强化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质量。高校要加强专业人员咨询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培训,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为求助学生提供高质量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提升其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健康素养。

(二)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一是注重学科教学中的渗透。高校学科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研究,有意识地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所承载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融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二是注重学生管理中的渗透。高校管理人员,尤其是与大学生朝夕相处的辅导员要努力充当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他人”,不仅通过“言传”,更要通过“身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其积极的心理健康品质。三是注重学校环境中的渗透。高校育人环境,要注重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修心养性的场所,使大学生自觉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途径。一是构建学校—家庭协同育人。高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动,建立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让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努力使家长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二是构建学校—社会协同育人。高校要加强与社会,尤其是网络社会环境的协作,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网络社会)风气,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坚强屏障。三是构建学校—医院协同育人。高校要加强与精神专业医院联动,为超出学校心理咨询范围的大学生及时转介,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服务,以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成长成才。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及提升路径研究”(2023AH051331)。

作者简介:徐勇(1987年—),安徽黄山人,政工师,硕士,黄山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