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广东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育人模式调研分析

作者

陈伟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0850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内多所民办高校的调研,分析了当前广东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结合具体案例,本文探讨了几种有效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包括产学研协同育人、校企合作育人、产教融合双元育人等,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广东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育人模式

一、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其民办高校在应用型本科教育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对广东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育人模式的调研分析,为提升该地区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提供参考。

二、广东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广东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然而,调研中发现,由于历史、资源、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广东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意识薄弱:部分民办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缺乏针对性,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被边缘化,未能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此外,学校管理层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认知不足,缺乏长远规划和持续投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校园内的普及度和影响力有限。

2.师资力量不足: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大多数教师侧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实际创业经验和行业背景,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创业指导和实战训练。同时,由于激励机制不完善,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实践平台缺乏:缺乏与产业界紧密联系的实践平台,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尽管部分高校尝试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但合作层次和深度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实践需求。此外,实践平台的建设和管理缺乏系统性,资源整合和利用效率不高,限制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4.资金支持不足:创新创业项目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影响了项目的孵化和落地。一方面,政府和社会资本对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项目投入有限,难以满足项目初期的高额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内部的资金支持机制不完善,缺乏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导致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面临资金瓶颈。此外,资金使用的监管和评估机制不健全,影响了资金的有效利用和项目的成功率。

三、广东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广东民办高校在应用型本科教育领域积极探索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下是几种典型的育人模式: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

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是指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广东民办高校中,这种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广州工商学院与兴宁市叶南渔村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产学研创合作,以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为着力点,教师以科技特派员身份派驻企业,带动学生理论与产业科研相结合,师生科研成果实践与转化应用,通过共建创新创业实践班、就业创业基地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产学研工作室,开展联合培养、实习实训、项目研发等活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在实践中锻炼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是指高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广东民办高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实验室等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新创业环境。同时,企业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支持等资源,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例如,广东理工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3+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在企业实习实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双元制育人模式

双元制育人模式起源于德国,是一种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在广东民办高校中,这种模式也逐渐得到推广。例如,广东白云学院与德国企业合作,引入双元制教育理念,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既可以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又可以在企业接受实践培训,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无缝对接。

四、案例分析

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该校在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该校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和管理学院创新创业研究院等举措,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和机会。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

广州工商学院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共建了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冷链产业学院 等8个产业学院。这些产业学院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的机会,还开展了联合培养、项目研发等活动。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创业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广州工商学院与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涵盖了多个行业领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同时,学校还与企业共同开发了多门实践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产教融合双元制育人教育

广州工商学院与国际院校、企业合作,建立了双元制教育机制。依托广州佛山粤港澳大湾区地域优势,“一院一策”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育人。现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校企联合实验室1个、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2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采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培训和实习机会。通过双元制教育,学生能够掌握先进的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优化建议

为了提高广东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育人的效果,本文建议从多个方面进行优化:首先,民办高校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构建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其次,通过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和开展教师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同时,积极拓展与产业界的合作,建立更多校外实习基地和联合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最后,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支持,确保创新创业项目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从而推动广东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六、结论

本文通过对广东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育人模式的调研分析,发现产学研协同育人、校企合作育人、产教融合双元制育人等模式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就业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本文提出的优化建议旨在为广东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未来,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和政策的不断完善,广东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武传宝,岳小丁.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优化研究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 6 (11): 89-91.

[2] 陆玮.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J]. 当代旅游, 2019, (12): 202.

课题来源: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2024年度一般课题《高质量发展下广东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多维融合的双创育人路径研究》(GDHRS-24-02-00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