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共富工坊运营模式研究

作者

彭云 邬瑞霞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嘉兴市314036

摘要:本研究以浙江省M市共富工坊为研究对象,探索数字化赋能共富工坊的运营模式。基于前期调研和实践,提出"1+1+X+N"合作模式,整合村级党组织、学校专业力量、种植大户和农业主体等多方资源,通过数字化赋能解决共富工坊面临的品牌影响力弱、销售渠道传统、数字化人才紧缺等问题。项目开展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对推动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共富工坊;数字化赋能;运营模式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共富工坊作为一种创新性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对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共富工坊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品牌影响力弱、销售渠道单一、数字化人才短缺等问题。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赋能共富工坊,提升其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以浙江省M市“共富工坊为例,探索数字化赋能共富工坊的运营模式,旨在为乡村共富工坊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研究通过深入分析D村的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提出了“1+1+X+N”合作运营模式,并在品牌建设、营销渠道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1.M市共富工坊发展困境

2021年,D村立足村落发展现状,以“强龙头产业、建配套设施、减运营成本、改销售模式、享发展红利”为目标,联合L供销有限公司党支部,计划组建共富工坊。按原有计划,工坊将在微信小程序开设线上店铺,让入会会员将线下经销商引入线上平台,实现由单一发展向合作互利的转变;同时通过开通抖音号等账号,为品牌产品造势引流,实现线上交易。

然而,工坊的组建和运营面临着三个主要困境:

第一,品牌影响力弱。D村的农产品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农产品基本无加工,缺少品牌意识,产品附加值低。虽然当地农产品品质优良,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品牌打造和营销推广,产品知名度不高,难以获得较好的市场溢价。

第二,销售渠道传统。目前主要依赖线下销售渠道,销售不稳定,线上渠道未开拓,导致农产品经常出现滞销问题。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销售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亟需拓展线上营销渠道。

第三,数字化人才紧缺。D村无论是个体村民还是种植大户,均缺少互联网思维和电商思维,且村庄此前没有较为成熟完备的电商环境,无法招揽和留下有电商专业技能的人才。这导致工坊难以开展有效的数字化营销活动。

2."1+1+X+N"数字化运营模式构建

2.1 整合多方资源要素

基于前期调研和实践,项目团队提出了“1+1+X+N”合作模式,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推动D村共富工坊实现更好的发展。这一模式有效整合了政府、学校、企业和农户等多方资源,为共富工坊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2.1.1 党建引领作用(第一个"1")

D村党总支作为核心力量,在共富工坊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引领和协调作用:

首先,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村党总支通过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为共富工坊提供了经营场所。这些场所经过改造后设置了展厅、会议室和培训室,并配备了电商直播设备为数字化营销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

其次,开展政策宣讲和引导。村党总支定期组织政策宣讲会,向农户传达最新的农业支持政策和乡村振兴措施。例如,2023年举办了多场政策宣讲会,参与农户达3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农户对政策的知晓度和参与积极性。

第三,组织志愿服务力量。村党总支发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共富工坊的志愿服务,成立了党员先锋站,在产品分拣、包装、配送等环节提供服务支持。

2.1.2 专业力量支撑(第二个"1")

L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合作伙伴,为共富工坊提供了全方位的专业支持:

在技术支持方面,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团队帮助工坊开发了微信小程序,搭建了抖音直播间,建立了数字化营销体系。团队还为工坊设计了品牌Logo、VI系统和产品包装,提升了品牌形象。

在人才支持方面,学校选派了专业教师和优秀学生组成运营团队,常驻工坊提供服务。目前已有2名教师和15名学生参与工坊运营,他们都具备电子商务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能够胜任电商运营工作。

在培训支持方面,学校为其开设了“新农人”培训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直播技巧、短视频制作、电商运营等,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2.1.3 龙头企业带动("X")

浙江Y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种植大户在共富工坊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农产品供应方面,L公司通过“春粮-夏果-冬菌”循环套种模式,为工坊提供稳定优质的农产品货源。农产品品质达到有机认证标准。在技术推广方面,公司定期组织种植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推广标准化种植模式。在市场开拓方面,公司利用自身渠道资源,帮助工坊对接大型商超和餐饮企业。目前已与多家商超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

3.1.4 农户主体参与("N")

农户作为共富工坊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在运营中发挥着多重作用:

在生产方面,目前已有100余户农户加入共富工坊。他们严格按照工坊制定的标准化生产规范种植农产品,确保产品品质。例如西瓜种植采用“3+4”种植标准(3项禁用+4项管控),实现农药零残留;有机蔬菜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完全不使用化学农药。在营销方面,20余名农户经过培训后成为“新农人”,能够独立开展短视频拍摄和直播带货。在管理方面,农户代表参与工坊理事会,共同商议重大事项。

3.2 工坊品牌建设

3.2.1 品牌市场定位

基于对目标市场的深入分析,工坊确立了“优质优品、安全放心”的品牌定位,主要面向四类消费群体:

第一类是青少年儿童家庭。为满足家长对孩子饮食健康的关注,工坊推出“小小农夫”亲子采摘项目。每逢周末有50-80组家庭参与,通过采摘体验增进了解,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同时推出“营养加倍包”系列产品,专门针对儿童成长所需的营养元素进行搭配。

第二类是追求品质生活的中产阶层。工坊推出“四季臻选”系列产品,根据24节气搭配应季有机果蔬。采用精致包装,突出高端定位,满足该群体对优质生活的追求。

3.2.2 品牌形象设计

工坊的品牌形象设计立足于乡土文化,彰显现代气息。Logo设计采用金色为主色,以稻穗环绕形式展现农耕文明与丰收喜悦。设计师巧妙运用了传统水墨晕染技法,让Logo既有传统韵味又显现代感。品牌已完成商标注册,获得知识产权保护。

3.3 数字化营销体系构建

3.3.1 线上渠道建设

(1) 微信生态矩阵

工坊的数字化营销起步于微信生态的打造。团队开发的微信小程序是一个集产品展示、在线交易、会员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小程序浏览产品信息,了解种植过程,并进行在线下单。系统会自动为下单用户建立会员档案,并根据购买品类将其引导至相应的社群。

(2) 短视频平台运营

在抖音平台,工坊采用"内容+直播"双轮驱动的运营策略。团队已制作发布短视频118支,内容覆盖农事生产、美食烹饪、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其中"堰堰带你挑水果"系列最受欢迎,通过第一视角展现水果采摘和挑选技巧,既科普了专业知识,又展示了产品品质,单条最高播放量达3万次。

在直播运营方面,工坊建立了专业的直播间,配备了高清摄像机、补光灯等设备。每场直播都会设计特定主题,如"春日第一枝"芦笋专场邀请种植能手分享种植技术,"马铃瓜故事会"则由老农讲述当地西瓜的历史渊源。直播间最大特色是可以随时切换到田间地头,让消费者直观了解农产品生长环境,建立信任感。

3.3.2 内容营销策略

(1) 农事内容生产

工坊的内容生产遵循"真实、专业、有温度"的原则。在农事类内容上,团队每周会跟随农户记录完整的农作物生长过程。例如拍摄了"马铃瓜的一生"系列视频,从育苗、定植、授粉到采摘的全过程,记录长达45天。这组视频不仅展现了马铃瓜的生长过程,也让消费者了解到种植技术和标准化管理流程。

(2) 美食创意策划

针对不同季节和节日,团队开发了系列美食创意内容。如端午节推出的"粽香情浓"策划,不仅展示了有机糯米的种植过程,还邀请了本地非遗传承人展示传统包粽技艺,并创新开发了水果口味粽子。这个策划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形式呈现,带动了糯米和水果的销量翻倍增长。

(3) 文化传承传播

工坊特别注重对当地西瓜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表达。团队采访了当地种植西瓜超过40年的老农,记录整理了传统种植技艺。同时结合"西瓜灯"这一非遗项目,策划了"寻找小时候的味道"主题活动,通过老照片、老物件、老故事串联起当地西瓜文化的发展脉络。活动在抖音等平台播放,收获了大量好评和转发。

3.3.3 私域流量运营

(1) 会员体系构建

工坊设计了四级会员体系:普通会员、银卡会员、金卡会员和黑钻会员。会员等级与购买金额、互动频次等指标挂钩。不同级别会员享受差异化权益,如专属价格、优先预约、免费配送等。

(2) 社群精细化运营

工坊建立了分层分类的社群矩阵。例如针对亲子家庭的"阳光农场"群,定期发布农事体验活动;面向烹饪爱好者的"食材优选"群,由营养师提供当季食材搭配建议。每个社群都配备专职运营人员,通过日常互动、线上讲座等形式维系用户关系。

3.3.4 线下渠道布局

(1) 社区团购模式

工坊创新推出"社区团长"计划,在周边社区招募热心居民担任团长。团长负责收集小区居民的订购需求,统一向工坊下单,并协助进行产品分发。工坊为团长提供专业培训,包括产品知识、客户服务等内容,并建立了团长激励机制。根据销售额提供3%-8%的佣金返点,优秀团长每月额外获得水果礼盒奖励。

(2) 商超直供渠道

工坊与M市区8家大型商超建立了产品直供关系。为保证产品品质,工坊专门制定了商超供应标准,如水果需达到95%以上的品相完整度,叶菜类符合"双三标准"(3小时采摘、3小时上架)。

这种直供模式既确保了农产品新鲜度,又降低了流通环节,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工坊还为商超提供定制化礼盒包装服务,进一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3) 休闲观光农业

工坊整合村内农业资源,打造了集采摘、科普、休闲于一体的观光农业项目。建成了3个主题采摘园,分别是:"缤纷果园":种植草莓、葡萄等12种水果,全年可采摘;"阳光菜园":引进10余种应季蔬菜,供家庭采摘体验;"趣味菌园":展示食用菌培育全过程,开展科普教育。

此外,工坊还建立了农耕文化展示区,通过实物展示、图文解说等形式,展现当地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

四、项目实施成效分析

4.1 经济效益提升

项目实施以来,显著提升了农户收入水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直接销售收入方面,工坊已累计帮扶多户农户,帮助农户实现增收。以马铃瓜种植户为例,通过工坊的品牌溢价和渠道优势,每斤售价从原来的2.8元提升到4.5元,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

数字化营销收入方面,20余名经过培训的"新农人"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方式,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劳务收入方面,工坊在采摘、分拣、包装等环节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100余名农村劳动力通过在工坊务工增加收入。农忙时节,工坊提供的临时工收入达到150-200元/天,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4.2 社会效益突显

工坊通过创新运营模式,推动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在产业模式创新上,工坊突破了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实现了"农业+互联网+服务业"的跨界融合。例如开发的"云上认养"项目,消费者通过小程序认养果树,不仅可以获得优质水果,还能在线观看果树生长过程、参与农事体验。

在农旅融合上,工坊打造了"四季果园"观光项目。根据不同时节,推出草莓采摘、葡萄认养、柑橘采摘等活动,吸引周边城市游客来参观体验。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工坊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对当地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西瓜文化传承方面,工坊系统整理了当地马铃瓜种植历史。通过访谈老农、收集史料,制作了"马铃瓜的前世今生"系列短视频。同时创新开展"西瓜灯艺术节",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西瓜灯,既保护了非遗技艺,又增添了文化展示新形式。

在品牌文化塑造上,设计的"堰小瓜"IP形象融入了地方特色,开发的文创产品在年轻群体中广受欢迎。

参考文献

[1]叶钗丽,徐蔚,杨梦娜.数字化赋能共富工坊发展新路径[J].智慧农业导刊,2025,5(01):99-102.

[2]张淑云,姜浩.共同富裕进程中重塑乡村共同体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以浙江省T县“共富工坊”为例[J].新东方,2024,(06):73-79.

[3]徐文婷,王江姣.新内生发展视角下共富工坊强村富民的路径研究——以诸暨市农创共富直播站为例[J].现代畜牧科技,2024,(12):192-194.

[4]张卉佳,王蕴睿.“八八战略”背景下浙江电商直播“共富工坊”的探索研究——以桐庐县为例[J].全国流通经济,2024,(22):8-11.

[5]周群丽.基层组织赋能强基助力乡村振兴[J].中国合作经济,2024,(11):52-54.

[6]杨梦娜,徐蔚,叶钗丽.文旅融合助力共富工坊发展新思路——以浙江省建德市里叶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21):100-102+119.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4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共富工坊运营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4R475A01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