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析

作者

钱莹

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杨林镇 651701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观点、新内涵意义重大,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价值意蕴出发,分析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探讨其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入路径以期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培养时代新人提供参考。

关键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全会强调,要结合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和现代化建设能力。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使命。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蕴含的丰富精神内容,为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指导。将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着深厚的价值意蕴,首先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其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活力。

(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理论学习提出新要求

全会强调,要结合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和现代化建设能力。这就要求全党全国今后较长一段时期需将全会精神纳入学习的重要的环节,高校思政课则承担着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遵循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要求,与时俱进,及时将全会精神融入到课程学习中,使学生了解到前沿理论和最新政策,不断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提升自我能力,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在新时期新征程上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诸多方面,是对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重要论述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新鲜活力。首先,思政教师能够提升政治素,加强理论武装,强化价值引领,丰富教学内容。其次能够对促进当代青年了解党的创新理论,增强理论学习的时效性,为学习党的重大政策注入新内容。

二、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挑战

将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当前高校教学工作面临诸多困难,有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和学生主体等诸多方面,厘清高校思政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有助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将党的创新理论运用于课堂和实践。

(一)教学内容单一

思政课的政治性和理论性较强,覆盖的基础知识较广,需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做到又准又快地将全会精神融入其中。然而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下,部分思政课教师怕出错而不说或少说,本着不出错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照搬教材,未能做到及时的更新和融入,难以满足学生对创新理论的学习。在教学方式上,未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过多注重“教”而未重视学生的“学”导致课堂内容枯燥,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

(二)学生思想多元化

随着时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更广,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不仅局限于课堂。尤其,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如何系统准确地将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引导青少年明辨是非、认识当前局势,明白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性显得尤为重要。着就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师资力量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影响着思政课堂的成效。当前,我国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如为了配备足额思政教师,前几年部分院校集中招聘了一批专职思政教师,教师队伍整体呈现年轻化,虽弥补师资短缺,但是总体说来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还不足。

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应对当前教学面临的困境和难题,是能否将全会精神融入课堂的关键。

(一)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

高校思政课应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各个学科特点,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挖掘全会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的理论和观点,将其有机融入课堂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其次,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也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媒介,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明确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教师主导作用,体现思政课的理论性、政治性与思想性,同时也应发挥青年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融入到课堂当中,认真听讲,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最后,也可以开展相关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同感,真正做到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强化师资队伍,提升课程质量

将党的二十届三中精神准确有效融入思政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需深入掌握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领悟会议的精神和内涵,提高宣传贯彻的能力,才能将会议精神讲准、讲深、讲透。第一,教师应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专业知识。教师可结合线上线下资源,采取集中学习和分组讨论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教师需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效融入课堂需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大势准确传达党的大政方针,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认同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第三,整合资源,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培训、创办学术交流活动,搭建教师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以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通过促进教师之间的分享和学习深刻把握和领会全会的精神内涵,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学校也可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任务。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实效性。未来,高校应继续探索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1).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4.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4]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3-7(1).

[5]谢金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 .黑龙江教育2024,(10):1-4 .

[6]刘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时代意蕴、逻辑架构及演进理路[J] .2024,(8):1-8 .

钱莹(1996.9—),女,汉族,籍贯:云南大理人,云南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学位,专业:社会工作,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