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筑牢新时代企业文化根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作者

黄独春

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 401120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高质量发展成为首要任务的今天,企业文化已从锦上添花的“软装饰”跃升为企业基业长青的“硬支撑”。卓越的企业文化对内是凝聚共识、激发潜能、规范行为的“粘合剂”,对外是塑造形象、赢得信任、开拓市场的“通行证”。其战略价值具体体现在:

凝聚奋斗伟力的精神纽带: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跨越部门壁垒、消弭个体差异,将全体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组织共同的愿景使命之下,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尤其在攻坚克难、转型变革时期作用尤为凸显。

驱动创新突破的内生引擎:鼓励开放包容、宽容失败、持续学习的文化氛围,是孕育创新思想的沃土。它能够有效激活个体的创造力潜能,推动技术革新、管理优化和商业模式迭代,成为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核心驱动力。

塑造品牌价值的无形丰碑:企业文化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行为、服务品质和对外形象。诚信、责任、卓越的文化特质通过产品、服务和员工行为传递给客户与社会,铸就难以复制的品牌声誉和信任资产。

提升治理效能的核心基石:良好的企业文化能有效弥补制度刚性管理的不足,通过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员工自觉遵守规范、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协作配合,大幅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组织运行效率和韧性。

实现基业长青的根本保障:市场环境风云变幻,技术浪潮此起彼伏,唯有深植于优秀文化基因中的企业才能洞察趋势、主动变革、抵御风险,在时代洪流中保持定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尽管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但在实践层面仍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亟待政工部门深刻洞察并着力破解:

1. 认知偏差与形式主义痼疾:

“两张皮”现象突出:部分企业将文化建设视为独立于生产经营的“附加活动”或政工部门的“专属任务”,未能将其深度融入战略决策、管理流程、绩效考核等核心环节,导致文化理念与日常运营脱节。

口号化与表面化盛行:满足于在墙面上张贴标语、在文件中堆砌理念、在活动中制造声势,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有效落地路径设计,员工感知度低,认同感弱。

急功近利心态作祟:期望文化建设能立竿见影解决所有问题,忽视其长期性、复杂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投入缺乏持续性,效果难以巩固。

2. 价值体系模糊与认同危机:

核心理念提炼失焦:核心价值观要么过于宏大抽象、缺乏企业特色;要么流于空泛、无法有效指导具体行为;要么未能与时俱进,难以回应新时代员工的精神需求和价值追求。

宣贯落地渠道不畅:依赖单向灌输式宣传,缺乏互动参与和深度对话,未能有效触及员工心灵。管理层言行不一、率先垂范不足,严重削弱了文化的可信度和感召力。

多元价值观冲击: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员工(尤其是新生代员工)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对企业传统价值观的认同面临挑战,文化整合难度加大。

3. 机制建设滞后与保障乏力:

领导责任体系缺位:高层领导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一、投入精力不足,未能将其真正纳入“一把手”工程。中层管理者作为文化传导的关键枢纽,往往缺乏意识和能力,导致文化传导“中梗阻”。

制度文化协同不足:薪酬激励、晋升选拔、绩效考核等核心管理制度与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存在冲突(如只重短期业绩忽视长期价值、只重个人英雄主义忽视团队协作),制度体系未能有效支撑和强化文化理念。

评估反馈机制缺失:缺乏科学有效的文化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难以准确衡量文化建设效果、识别深层问题,导致决策调整缺乏依据,持续改进动力不足。

4. 员工主体地位弱化与活力不足:

参与渠道狭窄:员工在文化建设中多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参与文化理念讨论、制度设计、活动策划的机会有限,主人翁意识和创造力未被充分激发。

情感关怀缺位:过度强调奉献与服从,对员工个体的发展需求、心理健康、工作生活平衡关注不够,导致归属感不强、敬业度下降,甚至出现人才流失。

代际差异应对失策:对新生代员工(Z 世代)独特的价值取向、工作方式、沟通习惯缺乏深入理解和有效引导,传统管理方式和文化宣贯模式面临失效风险。

三、新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对策建议

基于对问题与挑战的深刻剖析,政工工作必须发挥独特优势,以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性举措,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迈向新高度:

(一)强化政治引领,把准文化建设的“定盘星”

坚持党建铸魂:将党的领导贯穿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思想引领、把关定向、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核心作用。确保企业文化发展方向始终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深化理论武装: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和思想源泉。通过中心组学习、专题党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引导干部职工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战略思想,并将其精髓融入企业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体系。

推动党建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将党的优良传统(如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和红色基因有机融入企业文化内核。探索“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载体与文化建设活动的有效结合,使党建工作成为塑造优秀文化的强大引擎。

(二)聚焦价值认同,锻造凝心聚力的“主心骨”

精准提炼核心价值体系:

深度挖掘与时代共振:立足企业历史传承、行业特性、战略目标,结合新时代精神和社会期许,提炼出独具特色、内涵丰富、具有强大感召力和行为指导性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使命愿景。避免“假大空”,力求“真细实”。

全员参与共创共识:改变“少数人闭门造车”的模式,通过工作坊、大讨论、在线征集等多种形式,广泛发动各级管理者、业务骨干、一线员工参与文化理念的讨论、凝练和诠释,在碰撞中达成深度共识,增强认同感与归属感。

创新文化传播与浸润模式:

故事化传播:大力挖掘和宣传体现企业价值观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感人故事,用身边人、身边事诠释文化理念,增强感染力和可信度。建立“企业故事库”,利用内部媒体、文化墙、宣传片等多种载体广泛传播。

场景化体验:精心设计新员工入职、重要节日庆典、重大项目攻坚、评优表彰等关键仪式和场景,注入文化内涵,强化情感体验,使文化在特定的氛围中得到深刻感知和内化。

数字化赋能: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社交平台、学习 APP、VR/AR技术等数字化工具,打造互动式、沉浸式的文化学习与交流平台。开发微课程、短视频、文化小游戏等,提升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和覆盖面。

强化管理者“关键少数”的示范效应:

言行一致是底线:各级管理者,尤其是高层领导,必须是企业文化的坚定信仰者、模范践行者和积极传播者。其决策行为、管理风格、待人接物必须与企业倡导的价值观高度一致。

能力提升是保障:加强对管理者文化领导力的培训和考核,提升其阐释文化、以身作则、解决文化冲突、激励团队的能力。将文化践行作为干部选拔、评价、晋升的重要依据。

四、结语:在久久为功中铸就卓越文化伟力

企业文化建设绝非一蹴而就的短期工程,而是一项需要远见卓识、系统谋划、持之以恒、全员参与的战略性工程和灵魂工程。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政工工作肩负着为企业铸魂、育人、赋能的光荣使命。唯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聚焦价值认同这一核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才能有效破解文化建设中的深层次矛盾,打造出既有深厚底蕴又充满时代活力、既内聚人心又外树形象的卓越企业文化。这样的文化,必将如春风化雨,滋养每一位员工的心灵;如澎湃引擎,驱动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航程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最终汇聚起实现基业长青、贡献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筑牢文化根基,激发内生动力,我们必将迎来企业更加璀璨辉煌的明天。

黄独春,1995 年9 月,女,重庆巫溪人,大学本科,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政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