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党员名师培养路径
朱学文
信阳大别山高级中学 464000
引言
在如今的社会当中,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基,而教师的品质是教育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师德师风的塑造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出一批有高尚师德、高超教学技艺和社会责任感的党员名师。这些党员名师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带头作用,并且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带动其他教师一同成长,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
1 党员名师培养的必要性
1.1 响应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
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立德树人”,这个基本任务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求。党员名师属于教师群体里的带头人物,他们身上体现着党性修养和教育情怀两种特点,正好符合改革对“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种教师标准的要求。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时候,育人方式也在改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培养,从课堂中心走向生活领域,党员名师凭借自身政治敏感度抓住改革方向,把党的教育方针融入日常教学当中,在课程思政、五育融合这些方面起到带头作用。
1.2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要靠标杆来引领,而党员名师就是标杆的最佳载体。他们既具备党员的先进性,又具备名师的专业性,在师德师风、业务能力、育人智慧等方面都能成为其他教师学习的榜样。从师德上看,党员名师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担当,会在无形之中影响身边教师对教育事业价值的认识;从业务上看,党员名师高超的教学技艺、独特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教研活动、师徒结对等方式辐射到整个教师群体中去,从而产生“以点带面”的效果。教师队伍中难免会有职业倦怠、专业迷茫等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现象,党员名师的成长经历、精神风貌,能够像一面镜子映射出的不人的不足,更能像一盏明灯点亮教师群体的成长道路,激励其他教师奋发向上,让整个教师队伍朝着更高的素质、更强的能力前进。
1.3 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教育公平的深层落实离不开优质师资的均衡分布,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需每个课堂都高质量教学。党员名师常常有很强的责任担当,会主动去薄弱学校帮扶,去农村教育支援,把优质教育理念和方法带去教育资源较匮乏之处,缓解师资不均衡发展而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平等现象。在日常教学里,党员名师对每个学生的尊重与关爱,对差异化教学的探究,让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这就是教育公平的鲜活体现。他们对教学质量的极致追求,从备课精心设计到课堂动态调控,从作业精准反馈到学生全面发展,能形成可复制的质量提升经验,带动区域整体教育质量上扬,让更多学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2 党员名师培养的路径
2.1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政治思想教育是党员名师培养的底色,要摆脱“读文件、记笔记”的惯性思维,走向更深层次、更有温度的浸润式培育。引导党员名师学习党的教育理论,弄清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个人教育理想同民族复兴伟业结合起来,使政治信仰成为职业追求的动力源,通过专题研讨、红色教育基地研学等形式,在历史与现实的映照中领悟教育的政治性。从革命时期的教育家办学实践里,感受到教育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于教育实践里提升政治判断力,面对复杂教育现象能够分清是非,在课程思政、意识形态引导等工作当中保持清醒头脑,守住教育的专业性又体现政治的坚定性,使政治思想不仅仅存在于认知层面,还成为教书育人的自觉行动。
2.2 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党员名师安身立命之本,培养需要“精”“新”并重,要为党员名师搭建高阶的专业成长平台。参加国家级课题研究、到名师工作室跟岗学习、承担跨区域教学展示等,从挑战中突破专业瓶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鼓励党员名师深耕学科本质,由知识传授者向思维引导者转变,如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文字背后的文化精神,让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培育相融共生。
2.3 培养仁爱之心与学生关怀
仁爱之心是师德修养的核心,着重体现在对学生的全面深刻理解与尊重上。教育观发展时引导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关注点不仅是成绩,还有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等,形成“眼里有每个孩子”教育自觉。借助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深入学习,提高党员名师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水平,比如理解青春期学生心理需求,读懂沉默背后的情绪,使关怀更具专业性。鼓励他们在细节中体现仁爱,记住每一个孩子的生日,耐心地听一听学困生的迷茫,给特殊家庭的孩子多一些帮助,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能在孩子心里种下温暖的种子。
2.4 增强廉洁自律与社会责任意识
廉洁自律是党员名师的立身之本,社会责任感是其教育情怀的延伸,二者培养要内外兼修。要用警示教育,廉政承诺等形式,让党员名师知晓教育领域的廉洁底线,不收家长礼品,不参加有偿补课之类,更要让他们懂得廉洁的深层含义,守住教育的纯洁性,不被私利蒙蔽双眼;对待学生要公正无私,每个孩子都能在公平的土壤里成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破除校园围墙,促使党员名师投身社区教育服务,公益讲座,教育帮扶等活动,把教育的影响辐射到更广的社会空间,引导他们关注教育公平、乡村教育这类社会议题,通过撰写提案,参加研讨等途径为教育发展出谋划策,让个人的教育行动与社会进步同频,在服务社会时体现党员名师的担当与价值。
结语
师德师风建设中党员名师培养是项系统工程,要靠教育管理者、学校、教师自身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努力。通过不断摸索和践行,我们希望形成起一套科学、有效的培养体系,把党员名师变成教师队伍里的闪亮明星,照亮更多学生前行的道路,为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菡 , 但海兴 . 新时代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3,44(05):85-89.
[2] 李丹 . 浅析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路径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2,(33):161-164.
[3] 王小荣 , 马国艳 .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策略 [J]. 科技资讯 ,2021,19(09):203-205.
( 本文系 2025 年度河南省党的教育政策研究课题《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研究》研究成果。立项编号:2025-DDJYZC-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