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探析
甘林全
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思政核心,任课教师通过积极采取优化教学内容设计,使专业知识与思政建设融合呼应、探索课程思政新方法,践行课程思政建设新理念、建构完备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形成性和综合性全过程评价、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全覆盖等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举措,能够更好地推动“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出更多具有深厚文学素养、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文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根本方向指引,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核心任务的重要平台,并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的要求。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继续强调“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3]。“文学概论”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较系统地掌握文学理论的学科体系结构,准确把握本学科的研究对象、性质、方法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对文学理论的基本范畴和命题,如文学的性质、文学价值、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批评、文学发展等有较深入的理解;也能够初步树立理论研究意识,掌握学科专业文献的获取方法,养成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培育问题意识,达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学观的育人目的。“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思政核心,积极采取优化教学内容设计,使专业知识与思政建设融合呼应、探索课程思政新方法,践行课程思政建设新理念、建构完备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形成性和综合性全过程评价、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全覆盖等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举措,实现以专业课教学为依托,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相融相生、同向互动作用,从而能更加有效地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作为“火车头”的“牵引力”作用,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4]。
一、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有学者指出“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战略举措”[5]。“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文学理论教学与实践中,旨在培养具有深厚文学素养、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性发展人才。它主要包括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专业素养和品格修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任课教师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建设的融合呼应,这是实现提升“文学概论”教学质量、培养德才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目标的重要途径。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课程思政理念要求贯彻始终,严格按照OBE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要求。“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如文学的性质、价值与功能、接受、继承与创新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和丰富的思政元素。实施“文学理论”课程思政建设,要发挥“马工程”教材的指路标作用、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教学内容设计的对标定位作用,将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在教学设计时,应该结合教材的内容,充分挖掘教材、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思政教育元素,明确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建设相融合的教学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立德树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树立思政育人的意识,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深刻理解、坚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政治站位,确保教学育人的方向正确[7]。教师在“文学概论”授课内容的设计中,要坚持以课程为平台,以思政为灵魂,明确思政教育与建设的目标,突出强调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关系,进而讨论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树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理解[8],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等。学生对文学作品学习欣赏感悟的同时,又能提升自我审美趣味、审美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些目标应贯穿教学课堂内外整个过程,并成为课程的核心价值导向。教学内容设计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在授课过程中,要精选授课内容,深挖教材、文学作品、文学思潮等所蕴涵的思政元素,点面结合,不断“强调文学要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反映时代精神、引领社会进步”[9]重要作用。学生通过融合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涵的阅读感悟,既实际应用了“文学概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在这一过程中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洗礼。“文学概论”不仅涉及文学理论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文学概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文学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历史背景、文化价值等。通过对这些元素的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设计出既具有专业理论特征又富有思政教育意义的问题,不断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让“文学概论”课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探索课程思政新方法
学校应将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培训、研修的重点,拓宽交流平台,定期召开课程思政论坛等,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是课程思政实现的重要保障。“‘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同时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10]“文学概论”课程不仅涉及文学理论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教师要把“德育”贯穿于“文学概论”的教学模式之中,使其成为该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和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如在讲授“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等内容时,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以马克思恩格斯文艺理论以及毛泽东思想作为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加强学生对文艺理论的深化认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意识形态,加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文学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以及引导学生树立文艺服务于人民、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
学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场所,是开展教育教学的第一课堂,其教书育人的引导机制及课程思政的考核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与时俱进地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丰富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丰富教学手段和资源,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前学习专业知识,课堂上则更多地进行讨论、交流和思政引导。翻转学习可以让“学生可以在面对面课堂时间中获得更丰富、更有意义的学习体验”[11]。如在讲授文学的性质、价值、功能时,应着重介绍文学的意识形态倾向性、人民性、寓教于乐性、审美理想性等是如何恰当地体现文学之根本属性的。教师可以围绕特定的主题(如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等),进行文学教育,并组织学生进行研讨。通过研讨活动,加深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如教师可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杨沫的《青春之歌》等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感的经典作品,作为典型案例来讲授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意义等专业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青年人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该如何热爱自己的国家、以及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问题,结合新时代社会对青年的要求等来畅谈他们的阅读感悟和收获。通过新媒体交互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丰富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互动,获得充盈且有趣的学习体验,从而可以有效改善课堂枯燥,教师一人独角戏满堂灌的教学现状。如此,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提升专业素养、品格修养、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的平台和机会,拓宽了学生思政教育的新路径,并使其创造性思维、个性化理解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达到了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思政教育相统一的培养目标[12]。
三、建构完备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于“文学概论”课程教学质量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考核,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全过程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将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情况等纳入评价体系,鼓励其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包括知识掌握程度、能力提升情况、实践应用效果、政治思想水平等。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学习通等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听课与课堂表现情况,以及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认知和“体验”情况等,学生在这过程中的表现情况,也是对他们进行课程过程性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形成学生课程的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同时,教师针对这些情况,及时予以答疑解惑,把课堂教学作进一步的延伸,开设出更具有专业知识丰富性、参与性与操作性俱佳的“第二课堂”。
“文学概论”课程考核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坚持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采取全过程考核评价方式,以学生课程平时作业、课堂表现、课程笔记等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考核点,期末线下试卷考试、平时成绩分别占综合成绩的60%、40%。任课教师在期末试卷的考核内容上,可以适当降低纯识记性内容考核比例,而在思想品德水平、研究性内容、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上需要适当提高,同时提高学生平时学习中的考核占比,变老师考核为师生共同考核,增加开放式考核形式,形成一种“全过程、多层次、动态开放”的考核体系。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文学概论”课程的考核要强调专业知识掌握与思想道德提升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考核与反馈调节相结合,以全面评估学生对专业知识、思政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在动态发展中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想道德的综合表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期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文学概论”课程的第二课堂“教学”开展,旨在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深化对文学理论知识的感悟与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延伸,也是“文学概论”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主要场域。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或当代优秀小说、诗歌等,如罗广斌、杨益言小说《红岩》、食指诗歌《相信未来》等,从专业理论出发,开展小组讨论或全班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见解。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立文学创作工作坊,鼓励学生尝试文学创作,如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等,并提供专业指导和反馈评论;组织举办文学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造力,优秀作品可在校园内展示或推荐发表。如此,教师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场域得到大拓展和延伸,也能够把思政教育以更为巧妙无痕地融入到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文学概论”授课教师还可以因地因时制宜地通过带领学生参加暑假社会实践、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感受时代前进的脉搏,不断增强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文学作品阅读+实地现场体验”相结合的“文学概论”大课堂的建设目标。这些“文学概论”课程的第二课堂的创设和实践,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进一步延伸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实现“文学概论”大课堂的全过程、全覆盖的协同育人目标。
结 语
“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理念,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放在优先考察地位,挖掘“文学概论”的知识系统及能力训练中的思想政治因素,对教学内容等进行优化设计,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予以贯彻。教师通过“文学概论”采取更具有实践性和体现课程思政元素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教学方式的改善、第二课堂的教学延伸建设、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等课程思政建设举措实践,能够更好地推动“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出更多具有深厚文学素养、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2020-05-28.
[4]杜智芳.新媒介语境下一流课程教学的新路径与新方法——以文学概论课程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3(6):29-36.
[5]王敏.课程思政:新时代高校育人理念的实践回应[J].高教学刊.2022(34):171-175+179.
[6]李觏.李觏集[M].王国轩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237.
[7]张海燕.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究[J].喀什大学学报.2020(4):106-109.
[8]黄定华.地方院校“文学概论”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宜春学院学报.2021(8):117-120.
[9]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文学理论[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59.
[10]何玉海,于志新.新时代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2):132-136.
[11](美)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斯.翻转学习:如何更好地实践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M].王允丽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17.
[12]蒋红艳.翻转课堂背景下文学概论课程“六位一体”思政教学模式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6):198-200+207.
作者信息:甘林全,男,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基金项目:2023年百色学院校级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文学概论”(2023KC22);2023年度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构建产出导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2023ZJY091);2022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民间文学》课程思政路径创新研究与实践”(2022JGA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