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案例研究
张培源
漳州市龙海区实验中学 3631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在增强德育实效性中的应用及其效果。通过案例分析,本文展示了如何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策略、渗透、中学生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中学德育活动正经历着从传统说教式教育向更加全面、科学、人性化教育模式的转型。在这一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德育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如何在中学德育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在思想品德课等德育课程中,可以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例如,在讲解 “情绪管理” 这一德育主题时,除了阐述积极情绪对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交往的正面影响外,还可以深入讲解情绪产生的心理机制。引用心理学中的情绪 ABC 理论,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信念(B)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件(A)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这样学生就能从心理学角度更科学地认识情绪,进而学会更好地管理情绪。
2、历史、语文等学科也可以成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讲述历史人物在困境中坚韧不拔的故事,如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依然坚持完成《史记》,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司马迁当时可能面临的心理压力,以及他是如何运用自己强大的心理韧性来克服困难的。
3、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例如,运用角色扮演法进行道德教育,设定一些道德困境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各种情绪和想法。在一个关于 “诚信” 的教学场景中,学生可以分别扮演商家、消费者和监管者,在模拟的商业交易情境中体会诚信的重要性,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在德育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道德案例,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交流道德观点,还能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小组内的人际关系动态,帮助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冲突,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涵的心理健康问题
1、基本情况
小涵,女,中学生,性格内向、孤僻,有轻度或中度抑郁症倾向,手腕处有多处割痕。
2、案例分析
小涵的问题源于性格因素、成长经历和家庭因素。性格内向、孤僻,与同学关系紧张;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经常受到父母的责怪;家庭教育中缺乏有效沟通,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缺乏关注。
3、主要举措
家校联动,通过谈心谈话、陪伴等方式,帮助小涵树立前进方向,学会情绪管理。
利用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帮助她放松心情,冷静下来。
引导寝室同学珍惜同学情谊,关心小涵,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
在课堂上关注小涵,表扬她的进步,帮助她重塑学习信心。
4、实践成效
经过家校联动和多方努力,小涵的情绪逐渐稳定,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定期与老师谈心谈话,精神状态良好。
案例二:谭同学的自卑问题
1、基本情况
谭XX,男,14岁,八年级学生,性格内向,不与同学交往,自卑、胆小。
2、案例分析
谭同学的问题源于家庭因素。父亲患有肾病,家庭经济困难,哥哥辍学打工,奶奶对他的关爱少,导致他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
3、主要举措
实施家庭辅导,提高家教水平,要求奶奶多关心他,多与他交流,妈妈每周通电话一次。
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了解他的学习、生活、家庭情况,启发他学会倾诉。
借助集体的力量,让他参加运动会等活动,体会集体的温暖。
实施交往辅导,培养他的自尊和自信,通过表扬和鼓励,提高他的自我成就感。
4、实践成效
经过多方努力,谭同学的情绪由抑郁趋于开朗,行为由消极转向积极,逐步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
三、校园软硬件铺设
1、培训提升教师能力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包括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如发展心理学中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评估的基本方法等。通过培训,教师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如青春期的情绪波动、学习压力导致的焦虑等。
2、促进教师自我修养
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细节。例如,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字迹潦草或者成绩下降,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习问题,还要思考是否是学生心理出现了波动,如家庭环境变化或者同学关系紧张等因素导致的。
教师要加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因为教师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如果教师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那么这种情绪也会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榜样。
3、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心理友好氛围,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环境布置来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在校园内设置心理健康宣传栏,定期更新心理健康知识,如应对考试压力的小技巧、青春期心理变化的科普等。在教室和走廊的墙壁上张贴鼓励性的标语,如 “相信自己,你是独一无二的”“微笑面对每一天” 等,这些标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
4、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关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例如,在课堂上鼓励内向的学生积极发言,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帮助。同时,学校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通过组织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方式,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机会。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活动中的融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育形式、加强家校合作等措施,中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学德育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还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小涵和谭同学两个实际案例,探讨了如何在中学德育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具体策略的实施,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两者结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影响。
(注:本文系漳州市第十期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如何在中学德育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编号:zdy2403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