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对比研究窥见机译在英译汉中的瓶颈
刘丹
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研究翻译问题的必要性
语际翻译,其意义远不止于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通过打破语言外在的形式上的隔阂,实现来自不同文化、地域、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进行有效、得体、准确交流之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了解语言之间的差异,并就用彼此最能理解、最符合逻辑、思维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翻译的意义所在。
二、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研究翻译问题的有效性
英语重形,汉语重意;英译汉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不外就是既能对英语的形式表达精准把握,但又不仅仅拘泥于其形式;且最终能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汉人思维习惯的文字遣词造句、表情达意。 本文将从英汉在文字、词汇、和句式三方面中典型的突出的差异入手,试图通过分析差异,预见机翻的瓶颈,引发译者重视。
(一)从英汉文字特点差异预见机翻在英译汉中可能遇到的瓶颈
汉语追求均衡美、对称美;追求诵读时的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这固然要求语音方面做到音节匀称,成双成对,双音节词也就自然而然在现代汉语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双音节词的发展和壮大则必然会进一步促成四字短语的广泛使用。于是,汉语中 2-2 节拍的词几乎占到了80% 左右,即所谓的双音节化和四音节化。现代汉语的这种节奏倾向,深深契合于中华民族自古以追求词句整齐、重视音韵和谐,努力实现均衡美和节奏美的传统和偏好。
双音节化四音节化的特点属汉语独有;故在英译汉的时候,机译不可能诠释这一特点;这就只能依赖译者需要格外关注,英译汉的时候尽量主动规避和弥补 AI 翻译所不能企及的方面,优化语言表达,使之更具“汉语味儿”。
Eg: Many sketches are in existence of peasants seated by the roadside and men and women at work in the fields.
至今仍保存着许多速写,画的是坐在路旁的农民和在田里劳动的男男女女。
(二)从英汉词汇特点差异预见机翻在英译汉中可能遇到的瓶颈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词汇方面的特点或多或少可以预见甚至决定语言的整体面貌;了解英汉词汇方面的差异将有助于更深刻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意义重大。
虚词,不论英汉,都是与实词相对而言的,在句中主要起辅助和连接等作用;但英汉两种语言的虚词不论是种类还是用法差异都比较大。以介词为例,虽两门语言都具有这类虚词,但差异甚大,不仅表现在种类、使用频率上,还体现在用法和意义上。英语介词不仅数量大,而且使用频繁;汉语介词数量少且多表现为动词活用,使用频率也不高。王力(1984:241)对这一现象的评价是:“现代中国语根本就没有真正的介词”。差异如此之大,如若完全依赖机译,势必会导致译文不知所云;故英译汉时往往需要将英语的介词译成汉语的动词,即介词动用。这也引出下面一个英汉在词汇方面的一大差异。
Eg: Many sketches are in existence of peasants seated by the roadside and men and women at work in the fields.
至今仍保存着许多速写,画的是坐在路旁的农民和在田里劳动的男男女女。
(三)从英汉语序特点差异预见机翻在英译汉中可能遇到的瓶颈
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英语之所以能写长就是因为其句子主体结构和附加信息或扩展信息之间一定遵循着“主体 + 外挂”的形式规律;即句子主体结构一旦确定,其他成分就以外挂的形式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分散在主体结构的两边,且多数时候可以无限延展下去。 英语基本句式一旦确定,如主谓宾或主系表结构一旦确定,句子的其他成分,如定语、状语或补语等就以单词、短语或从句甚至分句的形式叠加在主体结构上;英语句子也就有了善写长且喜写长的特质。与英语不同的是,汉语更喜信息点独立呈现的模式,而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联要么通过有形连接要么干脆依赖内在逻辑关系实现隐形衔接。这样一来,一方面不需要写长,一方面也不能够写太长,须得给听者或读者适度空间和时间自行进行信息解读、关联、整合等思考;这契合了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中的“留白”现象。基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长短方面的特点,英译汉时就必须做到破句,即打破英语的长句外在表现,抽丝剥茧出诸多信息点,然后再按其中的逻辑关系进行信息重组,简言之,先破后立;改变的不单单是句子的长度,更重要的还有信息呈现的先后顺序;而这一系列操作,非人工智能翻译软件可以达成,这也是AI 翻译须面对的巨大瓶颈。
Eg: She was an intelligent, attractive and somewhat temperamental daughter of a well-to-do doctor in Haddington. (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她是哈丁顿一位富裕医生的女儿,聪慧迷人,但小有脾气。
结语
在 AI 盛行的时代,一方面我们要顺应潮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和优化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同时也需要充分认识到最为拥有更高级思考能力的我们必定能让生活和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机翻有瓶颈,而我们则能突破瓶颈。
参考文献
1. 连淑能 . 2019.12. 《英汉对比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2. 冯吉芳 . 人工智能对大学英语教育的影响 [J]. 黑龙江教育 ( 理论与实践 ).2020(07).3. 邓超群 .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机遇与挑战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人文社科版 ).2021(06).[
作者简介 ] 刘丹(1977-),女,四川内江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四川成都610106。